第211章 成大事的心肠(一)
甘州城里许王府大殿之上,李孝的群臣一脸的严肃,从洛阳传来的消息,让所有人心情沉重。已出任宁远新区官员的薛绍,更是忧心忡忡,他已于一个多月前顺利抵达宁远。
虽然对李孝表示感谢,但却是孤身一人,在甘州城里自己的府内形影孤单。那是李孝吩咐人给安排的家,看来李孝早有准备,对此薛绍亦不奇怪,他的这个五哥已然通神,仿佛什么都能提前知道。
来到这里薛绍才明白,五哥手下人才济济,文有三大高才,武有自己的亲信和刚刚归降的李孝逸、王重山他们,奇怪的是三十万大军,李孝只是扩军一万多人,并没把军队全部收编,而是返回家乡,此时以一年时间过去。
李孝当时的计策开始见效果,那些回去的人拖家带口再次返回宁远。宁远周围土地并不多,但工厂多,无论什么东西都不是一家一户在生产制作,而是大批的集群生产。
生活用品可以挣钱去买,在甘州薛绍就发现很多面点坊。甘州的人连饭都不用做,而是去买干粮,节省大批的时间去工作、休息和游玩。
甘州并不是太大,但城内的景色却如同长安的皇宫,街道整齐干净,两边是花草绿树,在这样的环境中,如同住在仙境。很多长安也有的人员,但甘州宁远的叫法都不一样,比如运送垃圾打扫街道的人叫环卫工人,他们是领钱的,也不叫工钱,叫工资。
李孝的手下有一个管理委员会,协助李孝处理重大事情,而下面是各局,分得很详细,并不像大唐那么笼统。分工越细当然权利就越小,每个部分只是管理与此相关的事情。
薛绍什么也不会,他的才能还不错,但在宁远却用不上,因此李孝把他派到工业局,成为张天放的副手,名称是实习期。对此林炎提出薛绍应该休息一段时间,但李孝认为妻子、儿女都在洛阳,孤身一人很寂寞,有点事情干也不错。
果然宁远到处透着新鲜,一旦深入进来就会被吸引,再说这里的人际关系很融洽,男人女人一起工作,一起学习,最让薛绍吃惊的是宁远新区二十四个县,十个州城,竟然达到入学率百分之百,虽然一些偏远的地方还不行,但李孝正在努力尽力加快建设,但保证每个县城之内有小学、中学,已实在不容易,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就算长安洛阳也达不到这个程度,知道这一切后薛绍大为震惊,他明白太后是斗不过李孝的,再有几年,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感激的是谁,当然是李孝。
那就是李孝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忠于者,这一切都是李孝给的,了解到最后薛绍开始奇怪,这么多学生,宁远新区哪来那么多官员的位置,刚来的时候在杨洁儿的陪同下参观了各个地方,让他熟悉环境,后来薛绍才知道,宁远新区的学校并不是学习四书五经和史记春秋。
虽然也学习,但和其他杂艺并重,那就是学生出来学校,可以从事任何工作,并不是当官,而地方官员考试也是特殊的方法,李孝竟然在宁远新区开科取士,那不是证明他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吗?
可是所有宁远新区的人都承认自己是大唐的人,只是宁远新区是自治的,并不是其他国家。同样头脑过人的薛绍认为,李孝早晚必然取得整个大唐,如此能力,太后恐怕不是对手。
就在薛绍投入到工作中的时候,他被通知来王府大殿开会,这不是三天一次的例行会议,是李孝召开的全体会议,也就是大朝会了。
来到之后薛绍才知道,参加会议的全是各部门正职,副职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人数并不多,但发现有不少军队将领,他意识到可能和打仗有关。李孝的宁远新区军政是分开的,同时法律也是分开的,所以政务会议其它不相关的军法部门并不参与,但今天宁远军参谋长和副司令都在。
李孝的会议要相对简单一些,并没那么多规矩,进来的人也都是有座位的,没有特殊安排,前面只有一个座位,那是李孝的。第一排当然是管理委员会的人和军队最高将领,其他的人可以说随便坐,并没有严格规定。
本来李孝想让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和自己坐在前面,但遭到黄栎的强烈反对,那会助长坐在前面的人野心,自古天无二日,怎么可能有人和王爷平起平坐呢?
吓得李孝也不敢提了,当时他想像后世那样,重要领导坐到主席台上,其他人坐在下面,但他一提出来,吓得杨凡和黄栎跪下了,指天发誓忠于王爷,绝无二心。
他们把李孝这么做当成试探他们了,为此还引来了上官婉儿一阵笑话,说李孝就能弄新鲜事。想想皇上上殿只有太子一个人可以随侍在身边,还得站着,哪个大臣敢和皇上并肩坐着。也只有二圣临朝的时候,皇帝和武媚娘并排而坐,打死杨凡他们也不敢。
这是千年的规矩,此时还不是讲民主的时候,人的思想观念并非一天能改的。李孝也只好作罢,弄得现在他和皇帝一样,变成孤家寡人,孤零零的坐在前面。
看到人到齐了,李孝说道:“众位,刚接到来自情报组的消息,大唐武太后在洛水边遇刺,而凶徒所用的武器就是我们的钢臂弩,因此武太后认为是我所为,已降旨罢免我的一切职位和爵位,同时起兵三十万进攻宁远。”
情报处这种情报是不外传的,只是先送达李孝这里。因为情报组不归任何一个部门指挥,他直接归李孝领导,因此其他人并不知道。地方官府的消息来自邸报和小道消息,当然没这么快。
听到李孝的话,负责军需局的温璞连忙站起来:“王爷,军工局的每一把钢弩都有编号,有去处,不会遗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