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跑路
人总是这样,事情没有发生前是最害怕的,那是不知道结果,如果真的发生了,反而没有那么害怕,也就是接受现实。武三思,武承嗣都不是年纪小的人。
明白自己逃跑被人发现,当然是新唐的军队,不可能是大周的军队。此时大周只剩下洛阳孤城一座,天下还有没有忠于大周的城池,武则天也不知道,因为消息已传达不进来。就算有恐怕也联系不上了,那出现在周围的只能是新唐军。
不错,出现在这里的正是新唐军第一军秦邦俊的军队,表面看唐军对洛阳包围的并不严密,那是指挥进攻洛阳的晋文斌完全承袭李孝的战略战术。再说大唐甘州军事学院是丁解元在主管,他们都是学自李孝那一套后世的战术思想。
对洛阳严格意义上来说叫封锁,并非是包围。这种战术方法并不是以歼灭城内的人为主,晋文斌已是成熟的军队将领,并不像以前那样,打仗的时候需要李孝指导。
李孝也明白,他手下这些军队将领已走向成熟,不用他再操心了,所以把精力用在了整个天下的稳定和管理上。把对洛阳的指挥作战完全交给了晋文斌的参谋部。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iiread 安卓苹果均可。】
封锁和包围完全是两个概念,但这时候的将领显然还没分清。刘仁轨认为李孝的新唐军包围洛阳周围只有五万多军队。
其实围在周围的是四个军,八个师,九万多军队,不比洛阳城里的人少。但是在洛阳周围四个主方向上,只有一个师,其他一个师散开,分散的封锁了周边地区,以连排为单位,对道路进行了严密的封锁。
可城里的武承嗣并不知道,他还以为可以轻易出城逃跑呢。秦邦俊建立的是外围封锁线,对洛阳进行封锁。
武则天猜得很对,李孝确实不急于进攻洛阳,而是在平稳天下,研究怎么对付周围这些国家。
从后世来人的心理上说,吐蕃、契丹和突厥,这些地方都是中国领土,其中特别是吐蕃,那可绝对是中国的领土。只有其中的突厥好像后来他们跑到东欧去了,也和后世那些什么东突的组织有关。
匈奴、突厥后来的什么蒙古,大辽、后金、满清,这些人和中原的战争延续了整个中国历史。想想这些李孝心头就杀机涌动,恨不得把他们斩草除根,斩尽杀绝。大汉民族讲仁德,讲忠良,讲情义,儒家学说以中庸为根本,没有扩张侵略过,但周围这些民族却无时无刻不想着进攻中原,夺取汉家天下。
所以他在调整内部,稳定边防建立完善的体制,并没把武则天残存在洛阳的势力放在心上。把一切指挥权交给了晋文斌,只有一条指示:“以最小的伤亡,最小的杀戮来结束对洛阳的战斗。”
参谋部研究后认为,面对危机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证视死如归和忠贞不二,所以制定了这个封锁计划。
把四个军摆在四面,用一个师阻住正面离城五里扎营,把另一个师散开封锁两侧道路,暂时对洛阳造成压迫感。同时利用潜进洛阳的情报人员散发消息,进行心理催化,迫使城里的人反叛或者失去战斗之心。
也相信有意志不坚定的一定逃跑,巡逻封锁这一带的是第一军第3师弟12团的一个连,连长范江。夜间警戒哨报告,有一队人马通过小路向北行动,能有一百多人,十几辆马车。
范江认为不是逃跑的人,哪有人傻到这程度,逃跑还一百多人赶十几辆马车,那是偷着逃跑吗?虽然洛阳城里物资还不紧缺,但封锁当然就是不能让物资进出。
那一百多人应该是军队,自己的一个连也一百多人,担心让这些人跑了,马上联系营长罗乾。这可是大鱼,封锁这么多天什么也没抓到,上级的命令是严密封锁,弄得新唐军没什么事干,有这事当然特别积极。
罗乾一声令下,全营集合,以新唐军的训练有素,从周围把武承嗣他们包围。当这个车队完全进入伏击圈的时候,烟花信号,周围的人全都亮起火把,从周围包围上来。
此时东方已渐渐发亮,天地间已不是那么黑暗,武承嗣的侍卫队长果毅校尉伍通大吃一惊。他们是忠于武承嗣的,其实无论什么人都会有亲信,有朋友,有知己,武承嗣他们是坏人,但并不见得就没有忠于者。
伍通也算是名门之后,当然隋末天下大乱,逐鹿中原的时候,其祖父伍宇昭也是一方大将,号称南阳候。但不敌宇文成都战死,伍家也就没能在乱世中谋得一席之地,伍家后代习武读书也有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