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高层初改革
一整天时间,李孝的朝会才散去,宣布的事情太多,让很多人都难以消化。再说这些一条条,也需要研究细节形成条文向下传达。各部门整合,官员调动,人事安排,工作调整, 事情千头万绪。
这么大幅度的改革,和武则天时代的改变完全有区别。她的变化只是名称,把三省变成凤台鸾阁,把六部变成天地春夏秋冬,那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和确定大周与大唐的不同。
但李孝的改革却是实质性的,从根本上改动了原来的制度。无论从朝堂到地方,李孝这一套推行阻力小,是有重要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武则天帮了李孝大忙。那些皇室宗亲有威望,有实权,有地位的被武则天杀了一个七七八八。剩下的都是远支,既没权力,也没地位,所以对皇室爵位的改变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
武家的人是新的实权爵位,但此时他们全在大牢里,不杀他们可能以千恩万谢,哪还有反对的资格?
第二个原因是李孝并不是收回权力,而是把权力分散。六部扩大到十部,同时把司法权和军事权从官府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成立的部门。得到这些权力的人,是不会反对的。也不过是把行政司法权单独细化而已,所以阻力也小。
第三个原因是此时朝堂上的官员大部分是甘州重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李孝,原来甘州的官员他们以适应这一套管理办法。其他官员都是新启用的,其中大部分是武则天通过两次科考上来的人,却因为武承嗣等人的阻挡,加上李孝的军事威胁一直闲赋没有职务。
李孝大胆启用他们,当然是感恩戴德,哪能这时候起来反对?再说这只是行政制度和职权变化。皇权社会也有一个好处,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除非拿出正当理由,否则只能执行,抗旨不尊是要杀头的。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iiread 安装最新版。】
李孝也在研究此时的制度,如果真的深入研究会发现,其实封建制度并不比后世的制度差多少,只是有一个皇上独裁,才让这些机构失去作用。一旦皇上圣明,这些机构发挥作用,并不比后世的机构分类差。
他取消政务院,在大唐中央保留三省制度,就是发现他合理的地方。大唐实行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分类机构,其实和后世的机构设置是一样的,只不过过分的突出了皇家利益。
对这一点李孝并不认可,既然天下是家天下,那就是所有的人和物都是皇上的。
皇亲和百姓在皇上眼里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分远近?就是皇上的并没把百姓和文武官员看成自己的,而是把他们推到了敌对的方面。只是加强皇亲的利益,试想这种结果,又怎么能让天下服气呢?
为此李孝第一条就是大肆削弱皇室成员的权利和利益,真正能和自己争天下的,除了皇家的人,百姓和百官又有几个,真正被百姓推翻的政府几百年才出现一次。
改朝换代,最后取得政权的,也不是那些真正的百姓,而是名门大族,要说对皇权的威胁他们才是真正的敌人。
李孝保留三省制度,就是他发现中书省相当于内阁,一切政令出自中书省中书令,在研究政策和行政措施,它相当于政府最高机构。
处理意见和施政措施转入门下省,门下省主要负责审查和封驳,把不合理的政策法令驳回。如果可行,就转入尚书省。其实门下省就相当于后世的议会和人大,有权审议政策部门发出的行政法令。
这些施政措施转入尚书省的时候,由尚书省执行,真正掌握六部的是尚书省,那才是实务性机构,也就相当于国务院,尚书令相当于总理。
不过古代的时候,司法,军队并没有从行政权力中分离出来,他们一起归入尚书省,难免让他的权利过大。皇上又过分插手皇室成员,又有封地,有特权,搅乱了这些制度,才让很多人认为封建制度不合理,其实他们是很合理的。
明白了这些,李孝的改革主要是司法权和军权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作为政府行政机构不再掌握法权,这一来阻力变小了多狭着新朝建立,李孝无上威望的时刻完成这些,所以朝堂上没有出现反对声音。
再有一个重要原因让没人反对,就是还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么改变的利弊。最少对他们个人有什么危害还不清楚,也无从反对。基于研究明白这些,李孝当然也就有了对策。
大朝会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并没出现,那就是李孝只是宣布了机构和设置,并未宣布人员任命,而真正当场册封的只是各部的尚书,连侍郎都没有册封,当天新唐只是出现了十个尚书和司法机构的官员。
大家最为关心的其他高职位并未出现,那就是三省的长官没有册封。
对这些官职,李孝没有再和其他人商量,而是以圣旨的形式直接下达了任命,当李孝的任命圣旨宣布的时候,才让人觉得奇怪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