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把杨凡,黄栎调离三省,等于变相免除实权,但却没有动他。在外人看来是,林炎义女杨洁儿是皇妃,其实和这些没关系。
李孝留下林炎是林炎的思想一直比较接近李孝的思想,也有一些江湖武人的思想,对于李孝的对外殖民统治持支持的态度。不像黄栎,杨凡还死抱着那套儒家学说,天朝上国,仁德加四海的想法。再说林炎本身没有儿女,也不是什么大家族,一生再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嗣,是不容易形成朝中集团势力的。
这点上是和杨凡,黄栎不一样的。杨凡是前朝皇族,弘农杨氏,黄栎是蜀中名门,弟子学生遍地。他们和李孝一同起家,功劳太大,已隐然出现在朝中自己的势力范围集团。
借着灭佛的原因,找个理由把两人从三省位置拿下,变成了虚职大学士,以避免将来出现问题,对两人处理过重。
经过后世的李孝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看问题的高度已然不一样,他也会站在君王的角度去想问题。
历史上哪一个王朝开国之君,不是大杀功臣,这当中有两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功高震主,可以祸乱法纪。但他们自持功劳大,后代君王很难处理,所以皇上不得不处理这些人。
宋朝的杯酒释兵权,明朝的火焚庆功楼,就连天朝……
李孝很想学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如今还供奉着。与大臣共治天下,与功臣共享天下。所以他不想将来处理杨凡和黄栎,才借个理由把两人免除三省宰相的职位。
这些原因,以林炎的头脑都明白,所以他虽然变得小心谨慎不少,但并不怕什么,还是很敢说话的:“皇上,太子喜欢一个歌妓,也并没什么,身为一国太子,也并非一个女人。再说,我听说他当日未能回来也是有人误报,并不知情。太子年纪还小,也许长大一些就能明白。”
这些道理李孝何尝不明白,当时张兴武确实有意坏太子,因为什么,李孝也明白,并不打算在这上面追究李光俊什么。但是他听了武则天的话,心里有了很多想法,李光俊确实是乖乖的孩子,从小就受裴寻芳的教诲,性格上有些软弱。
这样的太子,虽然群臣欢迎,但却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决断能力。一旦当上皇帝有可能大权旁落,出现天下动荡。李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武则天专权,篡夺大唐江山,跟李治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如果李光俊也是这样的性格,将来能保住江山吗?虽然李孝明白天下没有永世的江山,但他也想让大唐永远下去。
开元盛世,短短的几十年,李隆基的得意和处理错误,让藩镇权力过大,导致安史之乱,从此大唐走向衰落。宋朝看到大唐的经验教训,弄得重文轻武,限制武将的权利,过渡推崇儒家文化,导致各朝代失去了汉唐的雄风血性,才有后来的弱国。随着元朝入主中原,到最后的满清,中国落后了世界几百年时间。
虽然陈慧的理想不现实,太激进,但也为李孝敲响了警钟。再加上武则天临死的话,李孝想让李光俊强硬起来,所以才借着这件事,摆在他面前两条路,让他学会决断和选择。
但不明白李孝意思的裴寻芳把事情弄糟。李孝也有愤怒的时候,那是父亲的怒火,和皇帝的怒火没关系,一怒把李光俊打入天牢。可他这些做法只是想教训儿子,但一时的决定让所有人误会李孝想杀太子。
本来这些人出面,连魏晓慧也来了,李孝也说了不会杀儿子,可杜忠的报告,让李孝有了其他想法。听了四个人的话,冷冷的说道:“如此不明事理,没有主见,怎能为一国之君?将来怎么执掌天下?朕可以不杀他,但他再不能当太子。“
杨凡一听,连忙说道:“皇上,太子仁德谦恭,礼贤下士,汉王虽有才能,可更加年轻。古来立长不立幼,立贤不立才,废长立幼是大忌,请皇上三思。”
看来他们还是误会了,认为自己废掉太子是想立汉王为太子,就说道:“那杨爱卿认为朕该如何做呢?“
杨凡一时还真不好说,只能说道:“皇上,应该让太子多参与政务,多加锻炼,皇上龙体康健,太子还有时间,成熟了,也就能明白这些。”
李孝一看宋景,他也连忙说道:“臣也认为杨大人说的是实情。”
黄栎和林炎也表示支持。李孝点点头:“那好吧,既然认为朕身体康健,太子需要时间,那朕就暂时免去他太子之位,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看看他是否能成为一国之君。”
几个人松了一口气,只要李孝不再坚持废除太子就好,但什么是暂时免除太子之位?那还怎么锻炼学习?李孝说道:“宋爱卿,你认为太子现在的水平,他能干什么?”
宋景一时真的不好回答,太子只有十七岁,他什么都没接触过,能干什么?摇头说道:“太子年幼,真的不能担当什么?”
李孝心里已有决断,说道:“那这样吧,朕罢免他太子位置,交给他一个县的地方,让他治理,如果他不能通过政绩考核,那就继续下降,直到为平民,如果能通过,那就看他的成绩了。”
这几个人的头脑也多少明白了李孝的意思,是想让太子从基层干起来锻炼他,点头说道:“皇上圣明,希望太子能明白皇上的苦心。”
李孝说道:“那各位爱卿是不是应该帮着朕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