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天的校军场上又热闹起来,经过了十几天的比试,武举考试终于决定出了前十名。看着面前这十个人,沈川一脸的笑容,可姬允却阴沉着脸,谁也不知道他因为什么不高兴。
姬允心里不舒服,他本来想为此找皇上,但沈川不让。那是昨天宣布的,武举大考结束,这次录取三千名人员以全部归入军队,分别赶赴各个军区,根据情况出任不同的军职。
李孝这么做就是要充实这次扩军,军校学员也有被录取,但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效果,只有不足五十人进入前五百名。
对此李孝也只能无奈,丁解元表示自己教育有问题,但李孝知道并不是教学问题,学校的东西还和实践差很远的距离。就像后世的大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多好,一旦毕业,用人单位还是愿意用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书本和实际的差距并不小。
这回一次充实了三千名低级军官,相信用不多长时间他们就会脱颖而出,成为大唐的栋梁。因为很多人在考场表现的很优秀,就是那些没参加三千名额争夺的,也不凡佼佼者,恐怕只能是运气不好吧?但大部分基本都进了军队。
大唐从冬季开始,到如今的阳春三月天气转热,历时四个多月的扩军终于结束。从二十多万不足三十万军队,唐军激增二十多万,达到了五十万常备军。
对此朝中大臣全都担忧,这是一笔庞大的军费消耗,大唐军队以前是府兵,他们平时是务农的,国家并不用负担钱。可这等于同时增加五十万番上的军队,还是要用发给军饷的,如果没有战事,那就是空耗粮饷。
宋景,张九龄等人已提出反对意见,要求皇上撤销这么多军队,但皇上打算对突厥用兵,所以也没有太激烈的反对。
一冬天时间,北方并没受到攻击,突厥啜默可汗也在养精蓄税,对此所有人都心里明白。对于兵部和参谋部不同意减少军队,也就没有再反对。
丁解元是兵部的,晋文斌是参谋部,但这次主考官是姬允和沈川,所以这些录取的人分配也就取决于他们两个人的意见。昨天姬允正在家休息,大考完事,一个来月他也很累,皇上特批在家休息。
“老爷,门外有人求见”管家进来说道。
姬允愣一下,他从前线调回出任副参谋长工作并不怎么积极。他和沈川都认为皇上是削他们的兵权,所以并不是很愿意参与一些事情。再说两个人热衷于打仗,对不打仗的参谋部工作也没兴趣。什么人能来求见自己,说道:“什么人?”
家里下人递过来一份名帖,姬允一看站了起来:“有请”。
名贴上面写着汉王的名字。姬允当然知道皇上的儿子汉王李光辉,参加武考文榜最后一名进入的,但他在武力对抗时,第一关就被刷下来。也不知李光辉是运气不好,还是他武力值太差劲,面对老兵的时候,一刀都没挡住,就被劈下马,当时出场。
如此一来,三百五十名当中没有他,为此魏书同找过姬允和沈川,希望能破一下例。毕竟皇子连三百五十名都没进,很损皇家颜面。但被两个人拒绝,因为姬允和沈川明白,以李光辉皇子的身份,皇上封他大将军都可以,给个军区司令别人也没权反对。皇上为什么不管?就是让他们从低级做起。五百名以外凭着文榜的名次,李光辉应该是尉级军官,那也就是他只能当上连长,还暂时是副职。从基础做起吧,所以没答应,拒绝了这个要求。
今天李光辉亲自登门为什么?难道他不明白这当中的道理?看着李光辉进来,姬允施礼:“参见汉王殿下。”
李光辉得到了魏书同的指点,把姿态放得很低:“姬将军是大唐功臣,父皇对你们也分外尊重,本王哪敢当此一礼,我是军事学院学生,理应参拜姬将军才对。”
李光辉这些话说得姬允脸色缓和了很多。让李光辉坐下,说道:“汉王登门,不知有何事?”
李光辉说道:“姬将军,我来是有一事相求。”
“哦?汉王请说”姬允就知道李光辉登门一定有事,也痛快地说道。
李光辉带有了一丝感情的说道:“我被分配到西南军区,在凤州军队任职,但父皇母妃全在长安,不能尽孝,能不能请姬将军把我留在长安。”
姬允心里叹口气,长安地区是中央军区,这里没有野战部队,只有卫戍部队,也就没有战争,能锻炼出人吗?
想争取太子之位,军功将是第一条,李光辉却想留在长安。没把他安排在西北和东北军区已是照顾,怎么这么不懂事?也就说道:“分配去向是随机决定的,人员已确定,把你留在长安那谁接替你的位置呢?”
李光辉确实不想离开长安,虽然距离父皇说的退位时间还早呢,但离开长安去偏远的西南地区,那可是苦寒之地,又是一个小连长,哪一天才能升上来?再说也十分危险。
远离朝廷中枢,时间久了,能争过李光俊吗?他可是在国子监读书。就连李光顺也在为父皇准备什么马球比赛,看来自己选择进军队就是一个错误。不过这时退出恐怕不行,想着能不能留在长安。
姬允沉思了半天说道:“这我得和其他人商量一下。”
见姬允没答应,李光辉的脸色不好起来,一个如此低的职务调动,身为副参谋长的姬允还用商量吗?他说道:“沈副参谋长已答应,让和你打声招呼,说姬将军不会反对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