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愿做强国一小民 > 第十九章 中德合作2

第十九章 中德合作2(2 / 2)

“中国现在的最大问题不是军事力量太单薄,而是军队太多了,现在到了摒弃那种传统的大型低素质武装力量的时候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真正需要的是规模较小但机动能力强、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那种大而无当的军队不过是在浪费政府宝贵地资金,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来说,与其如此倒还不如把钱花在教育或是兴办公共工程上。”塞克特的话不是无的放矢。这个时侯中国的军队地确是太多了一点,张文英手下拥有过二十万汉军主力,国民政府的国防军额定是四十个师,现在已经编成三十二个,虽然大都并不满员。也有近二十万人,依附于中央政府的地方部队有近四十万人,至于军阀们的武装力量差不多也有这个数字,主要集中于西北、西南、华南等地,最让塞克特感到不能理解的则是完全不知所云的民团、商团、保安团之类,这些武装都是得到了政府许可的,却并不是由政府组织的,而是由地方上的士绅操办,规模都不算大。武器简陋而匮乏,连最基本地一个人一条步枪也很难做到,甚至不一定有统一的制服,不过这类武装几乎可说是遍地开花。总数也很不少,此外,塞克特还注意到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还有些奇怪的武装力量。成员大都是当地地普通农民。只有很少量的一些拙劣的冷兵器,基本没有枪支之类,或者是有一些看上去更像是中世纪使用地火器,这些武装与政府地关系也相当微妙,起初塞克特还以为是某种中国式的民兵组织,但他很快就否定了这个答案,从感觉上说他们倒是更像传说中的义和团……凡此种种。即便是不算上那些更像是义和团的民间武装。保守的估计中国的军队也应该再二三百万以上。

与军队过多相对应的则是军队地战斗力低下,在塞克特看来。其中最关键地则是军官素质的普遍低下。中队中公认素质最高地当然是汉军中那批张文英从海外带回来的军官,不过即便是他们以德官团的标准来衡量也是不合格的,他们在德国只受过士官一级的教育,之后便进了参谋部或是做了部队长,如果在德国以他们这种程度要想升迁到连营一级也是很困难的,而经过了一场低水平的内战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做到了师长,当然,对于中国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张文英在上海建了黄浦军校,并在战争期间成了一大批军官,他们的受训时间很短,不足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各项素质仅仅比其他的军官略好一点,不过这些军官由于对张文英的完全忠诚而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相对而言,前清通过自办讲武堂和外派留学生也培养了一批军官,这在国防军以及地方部队中都不乏人在,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会比黄浦军校的成军官拥有更高的素质,但他们的忠诚度是有待考察的。至于其他人,大部分连现代战争的一点基本概念也不了解,很多甚至干脆就是地道的文盲,这样的军官,自然不大可能**很有战斗力的部队。

塞克特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张文英当然也不会不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整编部队,把那些素质低劣战斗力差的部队都遣散掉,不过事情毕竟还要一件一件的办,有些事情现在还急不来。塞克特的计划书中提到的最让张文英感兴趣的当然还是编练一支规模较小但机动能力强、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另外他也很想听听塞克特对于自己手下那二十万汉军主力的看法。

“如果以亚洲的标准来衡量,汉军的确称得上精锐之师,当然,我对于日本的情况了解有限,这么说或许并不公允,法肯豪森虽然年轻,不过他毕竟对日本有所研究,相对来说他的看法应该是比较可观的。我们不妨把汉军看做两部分,一部分是您在海外时编练的,另一部分是回国后编练的,前者的战斗力很强,即便是以欧洲大6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如此,但作为国家军队的一种模式却并不合适,至于后者,恕我直言,还达不到欧洲的标准,其强大只是表象罢了。”

秉承着普鲁士军人一向的严谨,塞克特的话说的很不客气,就差把张文英苦心经营的汉军扁得一钱不值了,不过张文英并没有生气,他毕竟不是搞军事出身的,而他也很有自知之明,虽然他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不过他知道像塞克特这样的军人是不会无的放矢的……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