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六年,戈柔跟胤禛的儿子弘昭周岁生辰过去没多久,宫里的德妃便悄没声息的去了。 与此同时,朝堂后宫的格局跟去年已然变了一个模样。 这个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可也显而易见,也人怀疑什么。 德妃去世那天晚上,哄睡了儿子,戈柔道:“这算不算报仇了?” 胤禛道:“不要多想,睡吧!” 德妃去世,胤禛心里已经毫无波澜了,往事随风,还要继续往前看。 “好” 没人把德妃去世的消息跟弘昭联系到一起,德妃身子不好,早就传出来了。 又过了两个月,戈柔去找了康熙一趟。 康熙听完戈柔一番陈述,眼睛瞪得老大了,人都站起来了:“你了说的可都是真的?!” “儿臣句句属实,如今那些庄稼还在地里呢!若是皇阿玛不信,可亲自去瞧瞧。” 戈柔原本没打算那么快弄出高产作物的,可是这一两年发生的事情有点多,太子跟大阿哥之间比起上辈子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水火不容了。 太子上辈子这个时候还算理智,可是如今呢! 太子已然变了。 变得开始喜怒不定。 在康熙心目中,太子身上渐渐没了继承人的品质,他依旧最疼太子这个儿子,可心中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别的儿子。 这跟上辈子用大阿哥,八阿哥给太子做磨刀石不同,康熙是真的开始物色新的继承人选。 对此,太子作为当事人,最是清楚不过,他无力改变,倒是越发沉浸在酒色之中。 这番作态,又是让康熙一阵摇头失望。 康熙的心思,不是没人揣测,索额图和明珠到底在朝堂多年,面对这个局面,也都适可而止的停止了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朝堂上难得的一片平静。 康熙这才松了口气,随后就听到了戈柔说的高产作物一事。 对戈柔,康熙知道她不喜说大话,便明白,估计是真的。 怀着激动,康熙又跟着戈柔去了一趟庄子。 还是上次戈柔带康熙来的那个庄子,此时,庄子上一片丰收景象。 来了后,康熙水都顾不得喝一口,便开始下了田。 康熙亲自盯着,最后忍不住下了田。 傍晚十分,天色微黄,总共收获了五亩地的水稻。 经过一番称量,这五亩地的亩产都能够达到十石。 即便是江南的良田也不过是亩产五石左右,这还是在丰收的季节才会有的。 可以说,亩产量翻倍。 按着现代的度量法来算,十石谷,脱壳成米也有八九百斤,要知道,清朝水稻平均产量也就三百斤左右。 这可是翻了近三翻。 自古以来,粮食产量就是衡量一个朝代是否繁荣昌盛的标准之一。 从粮食被广泛种植开始起,历朝历代都在为粮食产量做努力,从一开始的亩产几十斤,到如今的目标三百斤左右,这是一代代人的努力。 如今在他在位期间,水稻亩产能够达到近千斤,这样的功绩,足够被载入史册,只要这良种能够被推广开来,那他便是始无前者帝王。 有这样的功绩在,他必然是一位被后人称赞的明君。 除了水稻,还有棉花。 毕竟戈柔原本的目的便是提高棉花的产量。 水稻能提高一倍的产量,棉花也几乎差不多,康熙虽然还没看到棉花,但是已然是信了戈柔的话了。 水稻和棉花都有如此高的产量,归功于两点,一是优良品种,二是好的肥料。 除了水稻和棉花,其它作物只要用了肥料,也能或多或少的提高产量。 戈柔把肥料的事说了,随即康熙便明白了,这肥料的重要性。 不过戈柔还说了另一件事,让康熙有些沉默。 戈柔说的是:“皇阿玛,儿臣能做到将水稻棉花产量提高至此,这主要归功于儿臣意外从十三行的人手中得到了两袋种子,这里面有棉花种子和水稻种子,都是十三行的人从海外带回来的。 据那人说,他们当时的商船在海上迷失了方向,飘到了一座小岛上,上面有人生活,他们得到救助后,发现岛上的水稻和棉花长得格外精神,便带了一些回来。 那人回来后遇了点事,儿臣福晋嫁妆里有个舶来品铺子那个铺子的掌柜的去十三行拿货,阴差阳错,这种子便到了京城,那掌柜的还有几分眼力,便把种子送到儿臣福晋那,福晋有什么都跟儿臣说,儿臣瞧着那些种子,又叫来了懂农事的庄稼人,都说是极好的种子,儿臣这才有心一试。” 至于肥料,这又是另一个比较“扯”的故事了。 戈柔说肥料的方子庄子里的人无意间弄出来的,据说是一个小姑娘发现有一处地方的草长得旺盛,经过仔细观察,竟然让她找到了原因,最后才到了戈柔手中。 当然了,到她手中过程比较波折,也比较有戏剧性,但却都是真的。 戈柔既然敢这么说,自然都安排好了,就连那个发现肥料的小姑娘都认为肥料是她发现的。 戈柔说了这么多,甚至连那个小岛都是真实存在的。 唯一虚假的就是那个小岛上的人,只是那个小岛是胤禛的。 小岛上的人在康熙在位期间是不会出来的,没人带领的情况下,没意外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人再上去。 一切都经得起查。 因为太过具有戏剧性,康熙虽然承认这些种子和肥料的作用,但是对戈柔如何得来的过程还是抱有怀疑的。 待康熙回去后,一方面着手安排推广种子,另一方面也开始在暗中查探这些种子和肥料方子的来源。 可是无论康熙怎么查探,结果都证明戈柔说的是真的,虽然过程有一些出入,但是这样更显真实了。 康熙这下彻底没了疑虑。 与此同时,康熙心里也在感叹,戈柔跟胤禛运气之好。 就在这时,活佛游历回来,被康熙召进了宫内。 康熙知道世间大多僧道多是无能之辈,虽有道义,却未有那个真本事,可仍有少数人是有真本事的。 比如活佛,这是康熙亲自瞧过得。 活佛见到康熙,不等他开口活佛便道:“贫僧在外游历,发现国运昌盛,实乃大喜。” 康熙闻言一愣,随即一喜:“活佛说的可是真的?” 国运啊! 据传闻说当初的大唐便是顺应国运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