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上元节的时候,皇室都会在宫城前举办盛大的灯会来庆祝节日。相传皇室如此看重这个节日的原因,是由于大楚王朝的开国皇帝与他的皇后当年便是在上元节初遇的。也因此许多年轻的男女们在上元节的时候,会到宫城之前的灯会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姻缘。
许夭背着自己从书店里新买的木笈走在街上。本来许夭也不是特别想买,但后来听书店老板说,自己背着一个包裹,一来太土气,二来包裹本身也有各种不便。所以便花了半两银子买下了这个木笈,至少密闭性的确比自己的包裹好了很多,不用担心书受潮的问题了。虽然重了一点,但现在看起来的确比之前扛着一个布制包裹要强许多。
“给我来一碗馄饨。”一个十七,八岁穿着布衣的青年对着路旁馄饨摊的老板道。
“好嘞。”馄饨摊的老板回道
许夭闻到一阵阵馄饨的香味,肚子也有些饿了,便打算也在这个馄饨摊这吃完馄饨当做晚饭。只是馄饨摊附近摆的桌位已经被占满,唯余刚刚的那个青年旁边还有几个空余的座位。
“你好,这个位子在下能坐吗?”许夭走到那青年身边试探的问道。
“呃..恩,可以的。”那青年似是没有料到自己身边会坐人,先楞了一会才回答。
“多谢。老板,给我也来碗馄饨。”许夭对馄饨摊老板说,这半个月行走在外,许夭对如何和人打交道熟悉很多。
“好嘞,客官稍等。”馄饨摊的老板用漏勺将之前下的馄饨圈好后,将一些刚包好的馄饨扔入滚烫的锅中。
看到老板已经将馄钝下好,许夭放下木笈,从中取出之前在书店里买的一本关于九院联考的书籍,借着夕阳的余光看了起来。坐在一旁的青年看着许夭,想和许夭聊天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尝试了几次却一个字都没说出来。
“九院联考要知道的东西果然很多。”许夭翻着书页想到,忽然眼睛一瞥,看到那青年似乎想对自己说什么,开口问道:“这位兄台,是想和在下说什么吗?”
青年见许夭开口后,松了口气道:“你是来参加九院联考的书生吗?是来考翰墨书院的吗?”
许夭愕然,转而想起自己现在背着个书生用的木笈,同时也穿的是白衫而非医师服才反应过来,那个青年把自己误以为是书生了那青年刚刚提到的翰墨书院也是九大书院之中的一个书院。
翰墨书院是专门为培养朝廷文官所设立的,其中招收的学生多是记忆过人,思虑缜密的书生。素来便有“入得翰墨院,五品信手得”的说法,此处的五品指的并非是战力,而是在大楚王朝中的官位。一般自翰墨书院毕业的学生,在经历几年勘磨后便可顺利升到五品左右的官职。
若是以正常的取仕之法,则需要先经过各乡乡老推荐,然后由各郡郡守十去其九后送至京都。待朝廷收到推荐名额后,会派人到各州去考察被推荐人情况真伪,如情况属实则调入京中,补充到京中各部门中。
大楚王朝中的文官只有通过这两种方法,才可以有希望升到一品的官职。只是入翰墨书院需要天资纵横之辈,而察举制不但需要足够的名望人脉,还必须从八九品一步步向上爬起,一般待察举制的官员到一,二品时都多是知命之年了。
故此朝廷中的文官也因此分为了两个派系,翰墨派和察举派。前者认为后者天资驽钝,是老顽固过于保守。后者认为前者年少轻狂,不脚踏实地,凭着自己的天资太过骄傲。两派在政见上常有不同,时常有争斗。
不过由于皇室控制着两派名额的缘故,所以两个派系在这一百多年中虽然互有胜负,但没有一个派系能彻底压倒另一个派系的时候。虽然当朝丞相尹维是察举一派,但未曾刻意打压翰墨派,相反对翰墨一派的优秀新人多有提携。故察举派中有一些官员对尹维有所不满。只是忌惮于尹维的圣眷与在百姓的声望所以隐忍下来。
除翰墨与察举两条路以外,还有另外一条可以获得文官官职的路子。这个路子就是从各地的郡守,城主手中获得下放的一些官位。
但是接受这些官位的人最多也只能升到五品的郡主簿之位,如果再想上升是绝无可能的。同时如果各地郡守,城主被调回京中,那些被授予官位之人,大多也会被下任郡守或下任城主撤下,换上自己的亲信。所以若非前两条都被断绝,一般人都不会选择接受郡守或城主手下的官职。
像许夭的义兄秦梁则是因为天资不足以考入翰墨书院,同时也只是平民家庭出身,没有人脉和名声。所以只得在玄武侯手下,担任长河镇的主簿。当然相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镇主簿已经是一份肥差了,尤其长河镇是连接大楚王朝与北方各族的经济枢纽。
刚当上长河镇主簿的时候,来找秦梁的媒婆那是络绎不绝。直到秦梁发话说,要先立业后成家,自己准备到而立之年才考虑婚事,才得以停止。不过通过秦梁的讲述,许夭也知道作为长河镇的主簿,秦梁能赚到的钱也非人们想象的这么多。
因为几乎九成的俸禄,秦梁都用以打点各族的族长,长河镇及玄武城的官员,以及军队等等。也唯有如此,秦梁才可以做到每年都是超等的考绩。不然就算秦梁有翻云覆雨之能也是巧妇难无米之炊。
“不,在下是来报考补天书院的医师。”许夭对那个青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