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古史 1(2 / 2)

加纳帝国的强盛时期约在9世纪至11世纪,统治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区。

因为一度垄断了西非的黄金交易(后来被马里帝国取代),日常生活又几乎都与黄金有关,加纳帝国又被称为黄金国度。

帝国以商业为基础,将其权力范围向外扩展,向北控制食盐进口,向南控制黄金买卖。

帝国岁入的大部分都来自对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买卖的征税。

300年前后,古加纳王国在塞内加尔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间建立。

7世纪后,伊斯兰教的势力扩张至北非,而加纳一直独立于伊斯兰世界之外,并进入了版图最为辽阔的时期。

11世纪,摩洛哥地区伊斯兰化的穆拉比特王朝兴起,于1062年侵略加纳,被击退;不过到了1076年,穆拉比特王国终于攻陷加纳的首都昆比(昆比是否为加纳帝国首都尚有争议),逼迫当地人民改信伊斯兰教。

此后加纳帝国开始衰微,最后被马里帝国吞并。

何谓诺曼征服?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在“亥斯廷斯战役”中战胜哈罗徳,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史称“诺曼征服”。

诺曼征服给英格兰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学者梅特兰甚至称:“诺曼征服是英格兰历史上的一次‘巨变’”。

就诺曼征服对英格兰封建制度带来的变化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诺曼征服为英格兰带来了欧陆各国所不能比拟的王权,借助它英格兰建立了最完善的封建制度;但另一方面,在诺曼征服带来强大王权的同时,这种独特的王权又在社会体系内部瓦解着英格兰的封建割据,使整个英格兰社会出现一种微妙的平衡。

正如梅特兰所言:“如果我们现在开始讨论封建制度,我们会明显地发现,英格兰的封建制度不同于法兰西,13世纪的封建制度不同于12世纪。

基于封建制度这一空泛的概念,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英格兰是封建化最完善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英格兰又可能是最低限度推行封建化的国家。

威廉征服在为英格兰引入封建制度的同时,又在破坏着这一体系。”

何谓“卡诺莎之行”?

1076年末,时年26岁的亨利四世获悉教皇应德意志反对派诸侯的邀请,离开罗马北上准备前往德国。

教皇名为调停,实际上旨在进一步挑起皇帝与反对派诸侯的矛盾,还准备另选他人来取代他的位置。

于是,皇帝立即决定,带着他的妻子贝尔塔和两岁的儿子康拉德离开施派尔,前往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期望在途中与教皇相遇。

当然,亨利四世急于见到教皇,除了希望阻止上述双方之间的会面外,最大的愿望是期盼教皇收回开除他教籍的敕令。

已在途中的教皇,临时下榻卡诺莎城堡。

这样,亨利四世一行也尾随来到城堡前。

据记载,亨利四世身披麻毯,在雪地里光着双脚,完全是一副基督教忏悔者的装扮。

而教皇则摆足了架子,从1月25日到28日,足足让皇帝在冰天雪地中等了三天三夜。

在姗姗来迟的接见中,皇帝向教皇“悔罪”,而教皇则给了皇帝一个表示赦罪的吻,皇帝也被恢复了基督教的教籍。

据说,亨利匍匐在教皇面前,展开双臂,使全身呈十字架,接受了教皇的宽恕。

于是,“卡诺莎之行”(“GangnachCanossa”、“WalktoCanossa”)这一词汇在西方语言中,就表示“屈辱地请求原谅、请求宽恕”的意思。

何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1122年9月23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同罗马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为解决主教叙任权之争,各自派出使节在沃尔姆斯缔结宗教协议,协议规定: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意志选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等地,授予主教世俗权的仪式应在授予宗教权之后6个月举行,主教叙任权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能干预。

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暂告中止。

你知道《自由大宪章》的内容吗?

1215年6月15日,英国贵族胁迫约翰王在兰尼米德草原签署《自由大宪章》文件。

文件共63条,用拉丁文写成。

其主要内容有:保障教会选举教职人员的自由;保护贵族和骑士的领地继承权,国王不得违例征收领地继承税;未经由贵族、教士和骑士组成的“王国大会议”的同意,国王不得向直属附庸征派补助金和盾牌钱;取消国王干涉封建主法庭从事司法审判的权利;未经同级贵族的判决,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

此外,少数条款涉及城市,如确认城市已享有的权利、保护商业自由、统一度量衡等。

《自由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定,国王若违背了《自由大宪章》,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裁定对国王使用武力。

《自由大宪章》后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蒙古人的西征结果如何?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

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35—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

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

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成吉思汗与花剌子模帝国的决裂促成第一次西征。

花剌子模帝国是一个新近成立的政治集团。

虽然宗主沙或算端摩诃末的统治权很脆弱,但由于它承受了阿拉伯和波斯的辉煌文化,国家面积广大,故令人对她产生错觉。

成吉思汗也将花剌子模的势力估计过高,故寻求和她建立最友好的外交和商业关系。

正因为这个目的,成吉思汗于1218年派一个庞大的商队和个人的代表前往花剌子模建立邦交。

可是,当这些使者和商人抵达花剌子模的管辖区讹打剌时,讹打剌守将指责他们是成吉思汗的间谍,把他们杀了。

成吉思汗知道后十分愤怒并要求赔偿,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成吉思汗准备攻打花剌子模,展开了第一次西征的序幕。

第一次西征成功后,蒙古帝国又在1235年展开第二次西征。

这次西征仍由花剌子模的余孽挑起。

花剌子模国王谟罕默德之子扎剌勒丁,在蒙古灭花剌子模时从印度逃到高加索,成吉思汗认为他没有政治能耐,因而网开一面,没有赶尽杀绝。

岂料扎剌勒丁乘蒙古军离去后,又潜回今日伊朗,而伊朗与伊拉克境内的突厥族人竟奉他为领袖,让他重建了花剌子模帝国。

在蒙古发动减金战争前一年,扎剌勒丁与邻近的回教国家作战,国力耗虚不少,蒙古军乘时把扎剌勒丁的军队打败。

扎剌勒丁遂逃到曲儿忒地方,被当地乡民刺死,花剌子模国真正灭亡。

蒙古军打败花剌子模国后,乘势推进,占领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亚、曲儿忒及谷儿只国。

后进兵中亚细亚,欲使这一地区的国家成为蒙古的外藩,为了这个目的而展开了第三次西征。

蒙古于1253年进行第三次西征。

当时,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国既不肯对蒙古称臣,也不肯朝贡。

这些行为对于当时已经扬威中海的蒙古帝国是极不尊敬的,为了惩罚这个国家,宪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担任西征统帅,连同将领布而嘎、不花铁木耳、贝住等出征木剌夷国,展开史无前例的第三次西征。

蒙古军三次西征,征服了半个世界。

建立了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及窝阔台汗国,这四大汗国为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奠定了基础。

亨利三世何时取消《牛津条例》?

1258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

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条例。

条例规定:由15名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同时,由实际掌握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来的12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3次,讨论重大国事。

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

但是,当时控制政府的大贵族缺乏秉公执政的精神,导致贵族阵营发生分裂,一些贵族组成支持王权的派别。

1262年,亨利三世正式取消该条例,导致内战的爆发,最终于1265年恢复了王权。

何谓“阿维尼翁之囚”?

1294年,法国国王菲利普把属于教皇的什一税权力拿在了自己手中,教皇扑尼法斯八世自然是决不答应,为此,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很快升级。

教皇威胁要和王室绝交,国王则宣布禁止金钱出境。

当教皇发布“一圣通谕”,宣布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后,法国国王则抓捕反对国王的主教,宣布没收教会财产。

1303年4月13日,教皇宣布与法国王室绝交。

王室干脆向教廷兴师问罪,教皇险些被杀,并为此离开了罗马。

之后的100年里,辉煌的罗马教廷只剩下空荡荡的殿堂。

而教皇的选举权也开始被法国王室控制。

6年后,法国王室控制下的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

这就是著名的“阿维尼翁之囚”事件。

而新教皇的资格,也因此受到欧洲各国学者和教会人士的质疑。

英法百年战争的结局如何?

12世纪中叶,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后来,法国国王夺回部分被英国占领的土地。

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

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

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

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

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绘画)反法政策。

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爆发。

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

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

1346年8月,双方在克雷西会战,英军获胜,乘机进入诺曼底。

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

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年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国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

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约》,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

1364年,法国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为了夺回失地,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

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

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

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

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兼领法国国王。

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

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

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

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

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

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院国王。

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

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何谓“红白玫瑰战争”?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

在这百年中,英国的各封建贵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装。

这种武装力量在同外敌作战时也许还管用,但对于维护内部政权来说不啻是一种祸根。

当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内部各封建贵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装蠢蠢欲动,企图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经过一番分化组合,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金雀花王朝后裔的两个王室家族内部的斗争。

其中,以兰开斯特家族为一方,以红蔷薇为标志;以约克家族为另一方,以白蔷薇为标志。

这两个封建集团之间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自相残杀。

由于这次战争以蔷薇为标志,所以称为“蔷薇战争”。

蔷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红白玫瑰战争”。

圣女贞德是怎样死的?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16岁时的一天,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

后来她几经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

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

500年后被梵帝冈封圣。

她17岁时便成为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两年后的19岁便遭处死。

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

贞德死后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

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

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马克·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瓦特·泰勒为什么起义?

14世纪时,英国货币地租已相当流行,有些地方庄园经济瓦解。

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日益松弛。

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

农民受剥削更甚,分化加剧。

1348—1349年黑死病席卷全国,人口大减,农村凋敝,劳动力缺乏,一时各地工资高涨。

封建政府从1349年起多次颁布劳工法令,企图把工资限制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以保障封建主利益。

另外,长期对法战争,政治腐败,司法弊端丛生,税收不断增加,都给广大城乡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为了反抗封建剥削压迫,各地农民不断开展拒服劳役、怠工、抗税等多种形式的斗争。

以约翰·保尔为代表的穷教士在起义前长期在群众中布道,用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论证农民应当和封建贵族平等,愤怒的封建主干脆把他投入监狱。

1381年6月初,肯特郡起义群众占领了达特福德和梅德斯通,推举瓦特·泰勒为领袖。

6月10日起义军进抵坎特伯雷,从监狱中救出约翰·保尔。

6月12日,肯特和埃塞克斯起义群众十万余人会合于布莱克希思。

6月13日,起义群众在伦敦贫民的帮助下进入城内。

国王查理二世和一些封建主躲入伦敦塔中,起义群众完全控制了局势。

他们焚毁封建主宅邸,打开监狱,释放政治犯,焚烧庄园档案等。

14日,起义群众和国王在伦敦东北面的迈尔恩德谈判。

瓦特·泰勒代表起义群众,要求取消农奴制,大赦起义者,在国内自由贸易,消灭领主对人民的奴役,规定每亩地征收货币地租4便士。

在国王口头答应这些要求后,起义群众冲入伦敦塔,处死坎特伯雷大主教西蒙苏德伯雷和财政大臣海尔斯及其他一些封建主。

同日,有一部分起义者,特别是埃塞克斯的起义者在得到国王给予的自由敕书后,受骗散去。

6月15日,坚持斗争的起义群众再次和国王在伦敦北面的史密斯菲尔德进行谈判。

他们进一步要求废除一切反动法令,取消领主权,剥夺教会财产在教区人民中分配,取消农奴制等。

这些要求具有更激进的反封建性。

在谈判中,伦敦市长沃尔沃思和国王的随从发动突然袭击,杀死瓦特·泰勒。

随后追杀失去领袖的起义者。

起义失败,约翰·保尔受酷刑而死。

你知道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吗?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界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哪座教堂被誉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

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

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

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

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

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最新小说: 光宗耀明 民国:王牌飞行员 大明江湖我可死亡回档 重生之我在剧组加点拍戏 从雇佣兵到战争之王 知否:我是皇太子 天上掉下个牛魔王 我的姑父是朱棣 洪荒:吾冥河,以杀证道! 华娱之女明星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