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近代史 2(1 / 2)

 第三篇近代史2

巴赫为何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

“巴赫”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可是德国古典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的成就和影响,正像贝多芬所说的:“像大海一样的巨大和深远。”

巴赫家族中几代人都是宫廷乐师,但从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乐谋生的贫民阶层。

由于家庭贫困,巴赫无法得到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学习。

小巴赫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叠名家乐谱,前后花去6个月时间,在家人睡熟后,伏在窗前桌案上,整夜抄谱。

谁知被哥哥发现,竟粗暴地把它全部烧掉。

小巴赫难过地哭了几天,但他并不灰心丧气。

不久,离家独自到汉堡附近一个市镇,向一位有名的风琴师求教。

这位风琴师把许多珍贵的乐谱长期借给他使用,后来,巴赫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

由于当时的音乐家只能附属于宫廷或教堂,这就使巴赫面临终生只能处于困难的境遇和屈辱的地位,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创作意志。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

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精雕细刻的音乐技艺以及作品中深刻的哲理意蕴使他成为乐坛的巨人。

他的音乐在风格上虽然还与复调音乐的旧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他积极地发展了主调和声思维,从而把复调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巴赫的音乐具有哲理性,但他的作品中的哲理性是与抒情、写景相结合,因而他的音乐使人听来更亲切、更易于接受。

巴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音乐吸收了前几个世纪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并为日后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的出现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对欧洲的古典音乐和后世音乐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

谁是世界史上个子最高的皇帝?

彼得一世,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之子,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

彼得仪表非凡,高大魁梧,身高两米零五,是史上个子最高的皇帝。

彼得一世于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

他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和他的第二个妻子维塔利娅·纳利什基娜的独生子。

彼得不到4岁父亲就去世了。

因为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的第一个妻子还为他生了13个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殊死斗争。

有一次彼得一世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

彼得一世登基后,他的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做了几年摄政王,直到1689年退位,彼得一世的地位才真正稳固下来。

彼得一世精力充沛,潇洒欢快。

但他时常发脾气,不太好侍候。

彼得一世除了政治和军事才能外,还对射击、印刷、航海、造船等做过研究。

他精力充沛,热心俄罗斯国家的福祉,为俄罗斯的发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1725年初,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死去,终年52岁。

彼得一世改革的成效如何?

1697—1698年,彼得一世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基调的旅行。

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

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他看到了许多王子无法看到的事物。

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

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

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一世时,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们的胡子剪去,从而揭开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

这些改革主要是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军事方面,彼得实行义务兵役制,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

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

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

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

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

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彼得认为俄国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

彼得成功地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

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

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

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彼得一世缔结“北方同盟”有何目的?

在三十年战争后,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的霸权。

然而,这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妒忌和提防。

同时,俄国在彼得一世的改革后变得强大起来,但仍缺一个可以与西方国家联系的出海口,因此对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虎视眈眈,两国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战事一触即发。

1699年,彼得一世借着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与瑞典发生冲突,与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进行谈判,并于次年11月11日缔结俄萨同盟。

同盟的内容是:奥古斯都二世应允促使波兰加入俄萨同盟;萨克森将在1699年内开始军事行动,俄国则在与土耳其缔结合约后参战。

1699年11月26日,俄国又同丹麦签订《俄丹条约》,规定:缔约一方若受到瑞典侵略,另一方有义务全力助战。

至此,旨在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正是建立。

俄国企图利用“北方同盟”挑起与瑞典的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何谓大北方战争?

大北方战争(1700—1721),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争霸的战争。

1700年8月,沙俄正式对瑞典宣战,彼得一世率3.5万俄军进逼瑞典的要塞纳尔瓦,但在此之前,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里加和荷尔斯泰分别击溃了萨克森和丹麦的军队。

因为没有了后援,彼得一世被查理十二世大败,并且被查理十二世攻占库尔兰。

查理十二世亲率主力攻进波兰,很快便攻占华沙、克拉科夫等城镇,并逼使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退位,另立斯坦尼斯瓦夫·列辛斯基为波兰国王。

但就在此时,彼得一世乘瑞典军队逗留在波兰,无暇东顾,再度建立强大的陆军,并且组建了新的海军。

随即出兵攻占波罗的海沿岸的诺特堡、尼恩尚茨、扬堡、科波里耶和纳尔瓦等众多要塞,并营建新的都城圣彼得堡,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出海口,是战略要地,俄国从此获得了通往西方的海上通道。

1704年,俄国再与波兰签署《纳尔瓦条约》,以利夫兰、埃斯特兰两地割给波兰为条件,诱使波兰出兵参战。

查理十二世注意到俄国的举动,决定抢先进攻俄国,以防俄国坐大。

他首先制伏波兰,以防其与俄国左右夹击瑞典,再与哥萨克的领袖马日帕缔结同盟,在准备妥当后,他于1708年1月亲率瑞典军从波兰进逼俄国。

查理十二世所率领的瑞典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但由于俄军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而且瑞典军因长途行军已显疲态,因此只得待在乌克兰等待援军,但彼得一世却亲自统率俄军的精锐部队拦截瑞典援军。

1709年,瑞典军无法再待在乌克兰,唯有进攻波尔塔瓦,以求出路,却被彼得一世亲率俄军驰援所阻。

同年7月6日,两军进行大决战,瑞典军被击败,俄军不放过瑞典残兵,全面追击,结果瑞典军全军覆没,从此瑞典不再有能力与俄国争霸。

丹麦、萨克森再度与俄国缔结同盟。

1710年,俄军攻占里加、雷瓦尔、凯克斯霍尔姆、维堡、厄塞尔岛及波兰,瑞典军无法抵抗,节节败退。

查理十二世战败后逃至奥斯曼土耳其,并说服了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向俄国进攻,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

俄军被逼暂停进攻瑞典,但与土耳其作战的俄军仍因兵力薄弱被土军包围。

1713年,彼得一世逼于无奈,对奥斯曼土耳其作出妥协,与其签订《普鲁特和约》,并随即进攻芬兰,侵占赫尔辛基及图尔库。

此时查里十二世则在比萨拉比亚与班达和俄军作殊死对抗,但奥斯曼土耳其因已与俄国议和,所以不得不离开。

1714年,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在甘古特会战大败瑞典舰队,逼使瑞典军撤出芬兰,查理十二世无法再抵抗,只得向俄国求和。

1718年,查理十二世在进攻挪威时阵亡,该年俄瑞两国亦开始进行和谈,但却谈不拢,结果战争于1719年重启。

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厄塞尔海战和克琅加姆岛海战再度大败瑞典舰队。

1720年俄军攻进瑞典,瑞典兵败如山倒,只得与俄国进行不平等的和谈。

1721年,两国签订《尼斯塔德条约》,瑞典丧失大片土地,在三十年战争后所得的优势尽失,而俄国则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从此称霸波罗的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波尔塔瓦战役在战术上有哪些创新?

1709年7月8日,在俄瑞北方战争期间,俄国军队与瑞典军队在波尔塔瓦进行总决战,结果俄军大获全胜。

瑞军被击毙9000余人,被俘1.8万余人,损失火炮32门和全部辎重,俄军牺牲1345人,伤3290人。

波尔塔瓦战役改变了俄国在外交上的孤立处境,提高了俄国的国际威望,动摇了瑞典的军事强国地位,打破了查理十二世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北方战争爆发后抛开俄国的波兰和丹麦重新同俄国订立反瑞典军事同盟,“北方同盟”再度恢复。

而后,俄国势如破竹,取得了对瑞战争的最终胜利。

波尔塔瓦战役在战役计划的制定、战斗队形的编排以及战场的工程构筑等方面,都摆脱了一线式战术旧框框的束缚。

构筑前进阵地,留有充足的预备队,和利用地形的遮蔽性能,是这一次战役的战术创新。

俄国为何迁都圣彼得堡?

1703年5月初,俄军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涅瓦河沿岸的土地。

同年5月27日(俄历16日),彼得就下令在涅瓦河口的扎亚奇岛修建圣彼得堡要塞,后来改称为彼得—保罗要塞。

彼得最初关注的是巩固要塞,建立对瑞典作战的坚固前沿阵地。

以后逐步扩大建筑面积,在几十个岛屿上建立起房屋。

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将圣彼得堡定为首都。

他邀请法国人勒布隆来为圣彼得堡制订城市建设总规划。

还邀请意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国的建筑师来圣彼得堡主持修建各种不同于莫斯科风格的建筑。

圣彼得堡初建时,是一片沼泽草地,到处荒无人烟。

彼得下令各地每年要为圣彼得堡建设工地提供4万劳动力。

彼得一世经常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到各个工地查看。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荒野的河口兴建起一座10万人的大城市,一个新的、富有朝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不同。

它完全是彼得一世根据他执政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对外战争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圣彼得堡打开了俄国通往欧洲的窗户,成为推动俄国学习西欧的基地。

马克思说:“仅仅对波罗的海诸省的征服并没有把彼得大帝的政策与其祖先的政策区别开来,都城的迁移才显示出他征服波罗的海诸省的真正意义”。

彼得一世正是通过定都圣彼得堡来表达了他割断旧的莫斯科传统的决心,展示了他与西欧争雄天下的抱负。

奥古斯塔是怎样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女皇,原名索非亚·奥古斯塔,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斯特丁,1796年11月6日逝世于普希金市。

1762—1796年在位。

1743年,14岁的索非亚·奥古斯塔随母亲约翰娜·伊丽莎白来到俄国,在一场政治婚姻中嫁给了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的外甥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并皈依俄国东正教,成为俄国人。

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讨厌索非亚·奥古斯塔这个名字,因为同她父亲争权的那位姑妈也叫索菲亚。

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她就把未来儿媳改叫叶卡捷琳娜。

叶卡捷琳娜被定为皇储配偶以后,过得并不轻松,叶丽萨维塔女皇对她时冷时热,丈夫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宠爱情妇,经常羞辱她。

在这期间,叶卡捷琳娜自称“无时没有书本,无时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

1761年,女皇叶丽萨维塔去世,正在怀孕的叶卡捷琳娜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看着她的丈夫兼死敌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登上了皇位,成为沙皇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上台之后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动,终于将叶卡捷琳娜逼上了绝路。

他下令在“七年战争”中胜利在望的俄罗斯军队停止战斗,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还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

在国内,他要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东正教的人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

结果,自然是人心思变。

叶卡捷琳娜在她的情夫奥尔洛夫兄弟和哥萨克首领拉祖莫夫斯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

1762年7月17日,彼得三世被毒死,叶卡捷琳娜迅速登上俄国女沙皇的宝座,自此大刀阔斧,力行革新,掌控与操纵这个以男性为主的世界达三十多年之久。

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其才干与名气闻名世界,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

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女皇”。

叶卡捷琳娜二世因何买下狄德罗的藏书?

叶卡捷琳娜二世早年曾读过许多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开明专制”的时代,她也使自己成为这一时髦的追逐者。

她赞助和支持俄国艺术的发展,反对愚昧和落后,比西欧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慷慨地资助哲学家和艺术家。

伏尔泰形容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欧洲上空最耀眼的明星。

此外,叶卡捷琳娜二世还在哲学家狄德罗窘迫到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大量藏书来维持生计时,花几十万卢布买下狄德罗的所有藏书,并委托狄德罗保管。

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在狄德罗去世之前让他和他的书分开,“是一件最痛苦不过的事”。

你知道普加乔夫起义的过程吗?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采取维护大贵族和大地主利益的政策,残酷剥削和压榨人民。

那时,地位最卑下,遭遇最悲惨的是农奴,他们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地主可以任意侮辱打骂他们,也可以把他们当牲口一样任意买卖。

农奴们不堪其苦,都想起来反抗沙皇,只是没人领头。

后来,这个领头人终于出现了,他叫叶梅连·普加乔夫。

普加乔夫生于顿河沿岸齐莫维斯克镇的一个贫穷的哥萨克家庭。

18岁时被征兵到波兰打仗;又参加过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少尉。

后来因为生病,退伍回乡。

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率领由80多名哥萨克组成的小队伍去攻打雅伊克城堡,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他们首战告捷,接着便向奥伦堡进军。

奥伦堡城池坚固,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

普加乔夫决定采用围城打援的战略,长期围困奥伦堡。

在此期间,普加乔夫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加强部队的组织建设。

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普加乔夫起义的消息后,调动三路大军增援奥伦堡。

第一路大军的主力有2万余人,由卡尔将军率领。

卡尔没把普加乔夫放在眼里,他带着队伍漫不经心地向奥伦堡开来,不料在半路上中了普加乔夫的埋伏,险些被炸死。

卡尔刚要下令还击,起义军的骑兵已经发起猛攻,挥舞着马刀掩杀过来。

官兵仓皇应战,哪里招架得住,不一会儿就四散溃逃了。

第二路援军由本尔内舍夫上校率领,在渡河时被义军包围,本尔内舍夫见势不妙,急忙化装成马车夫逃走,结果被起义军抓住,当场处死。

第三路援军听见两路人马溃败的消息,不敢大意,绕路冲到奥伦堡城下,被守城的官兵接了进去。

1774年春天,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派大军增援奥伦堡,3月22日,双方在谢季塔瓦展开激战,起义军遭到惨败。

4月1日,起义军在萨马拉激战中再次受挫,只好从奥伦堡撤退,撤向巴什基尔地区。

7月12日,普加乔夫率领起义军向俄国南方另一军事重镇喀山发动猛攻。

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攻破喀山城,官军仓皇逃走。

两天后,官军反扑过来,普加乔夫不得不从喀山撤退,西渡伏尔加河,向顿河挺进。

普加乔夫打算发动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去攻打察里津,然后进攻莫斯科。

在西进途中,沿途又有无数群众参加起义,起义很快席卷了诺夫哥罗德省和沃龙涅什省。

叶卡捷琳娜二世急忙从土耳其战场上调回苏沃洛夫的部队去追击普加乔夫。

8月25日凌晨,双方在萨尔尼科夫展开决战,起义军被击溃。

1774年9月4日,起义军军事委员会成员特沃洛戈夫,炮兵长官丘马科夫等叛徒,把普加乔夫捆绑起来,交给了雅伊克镇的沙皇政府当局。

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杀害。

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俄国为何发动第四次俄土战争?

18世纪初叶,俄国通过大北方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但在南方,彼得一世却屡屡受制于土耳其,始终未能打开黑海出海口。

因而,继彼得一世之后的俄国历代沙皇都把制伏土耳其、夺取君士坦丁堡和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看作俄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俄国女沙皇安娜·伊万诺夫娜即位后,于1735年乘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爆发之际,挑起第四次俄土战争,意图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实现历代沙皇的夙愿。

在战争中,俄国一直掌握着军事主动权。

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粮秣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

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

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1737)中击溃了克里木汗的军队。

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

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战屡败。

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

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1739)中击溃土军。

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并入俄国。

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1739)。

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第四次俄土战争结束。

这次战争使俄国在南侵的道路上又大大跨进了一步,但尚未打开南部出海口。

波兰“贵族民主制”有何弊端?

150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两国合并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由克拉科夫迁到华沙,史称波兰第一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

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亦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

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

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

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称为“贵族民主制”。

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

而真正的民主遵从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波兰的最后衰亡。

5月3日是哪个国家的国庆日?

1772年,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得到了白俄罗斯和拉托维亚的一部分。

波兰爱国人士进行了灭亡前的反抗,1791年5月3日,爱国党通过了《五三宪法》,宣布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结果遭到俄普两国的联合打压。

《五三宪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从此,5月3日成了波兰人民的盛大节日。

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五三宪法》是欧洲第一部、也是继美国宪法之后的全球第二部宪法,因宪法中包含有部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波兰历史上被几次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

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

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加入该协定。

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

“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

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

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

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之久。

何谓武装中立同盟?

武装中立同盟是指北美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的同盟。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以后,英国实行海上封锁,在攻击交战国船只的同时,亦经常抢劫中立国船只,威胁到俄国等中立国的利益。

1780年2月,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向英、法、西等国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

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敌货。

同年7月和8月,俄国先后同丹麦、瑞典订立条约,约定装备若干战舰,用以保证上述原则的实施,形成以武力保护中立国权利的同盟。

后其他中立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也陆续加盟。

1783年,美英缔结《凡尔赛和约》,该同盟解体。

何谓大西洋奴隶贸易?

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非洲掳走大批黑人,将其远程贩运到美洲等地,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隶贸易。

由于奴隶贸易主要是在大西洋东西两岸进行,西方国家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延续4个世纪之久,使亿万非洲人丢掉生命,给非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是非洲历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时期。

奴隶贸易为西欧资本家带来了巨额利润,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在非洲历史上,奴隶买卖很早就出现。

公元1世纪的《红海回航记》一书就有关于来自非洲之角(今索马里)的奴隶的记载。

7世纪末,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后,也曾把抓来的黑人贩运到阿拉伯国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在欧洲,14世纪已经有西班牙人贩卖从北非带来的黑奴,而后葡萄牙人也开始了这项贸易。

15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一些大城市还有专门贩卖黑人的奴隶市场。

15世纪中叶开始,非洲不断遭到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奴隶买卖只是一项附带的贸易活动。

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奴隶贸易急剧发展起来,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陆上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贩卖黑人活动,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哪些人参与了废奴运动?

17、18世纪,奴隶贸易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J.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谴责,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团体也纷纷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蛮性质。

18世纪下半叶,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对奴隶贸易同废除奴隶制度的呼吁汇合在一起,形成波澜壮阔的废奴运动。

参与废奴运动的人,有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但也有从经济角度出发的。

后者认为种植园奴隶频繁暴动和过高的死亡率,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牛顿在数学领域有什么贡献?

艾萨克·牛顿(IssaccNewton,1642—1727),伟大的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牛顿在数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17世纪早期数学家们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求解无限小问题(诸如求曲线的切线、曲率、极大极小值,求运动的瞬时速度以及面积、体积、曲线长度、物体重心的计算等)的特殊方法。

他超越前人的功绩在于:将这些特殊的技巧统一为一般的算法,特别是确立了微分与积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微积分基本定理)。

据牛顿自述,他于1665年11月发明正流数(微分)术,次年5月创反流数(积分)术,但当时他只是以手稿形式在朋友中传播自己的发现。

1669年,牛顿写成第一篇微积分论文《运用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交皇家学会备案(1711年出版)。

他在该文中称变量的无限小增量为瞬(moment),以此为基础求瞬时变化率,并反用于求积,但没有采用流数形式。

流数方法的系统叙述是在《流数术与无穷级数》一书中给出的,该书完成于1671年,出版于1736年。

库克船长如何环行南极圈?

1768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莫尔顿市一个贫寒之家的库克,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成为一名船长。

当时,他年仅30岁,被皇家科学院委派寻找南方新大陆。

他把一艘370吨的独桅运煤船改装成探险船,命名为“奋斗”号。

同年8月25日,“奋斗”号离开普利茅斯港,向南航行。

南太平洋的秋天,气候非常恶劣,“奋斗”号经常处于狂风巨浪之中。

到达南纬40°时,眼前仍是茫茫大海,没有一点陆地的影子,库克就决定转舵向西,到达新西兰的东海岸。

100多年前,塔斯曼已经到过这里,但他错误地以为这是南大陆的北部海角。

库克为了弄清真实情况,就沿东海岸北上,最终证实新西兰并非是大陆,而是毗邻的两个大海岛。

1770年11月,“奋斗”号抵达巴塔维亚,但蔓延着的痢疾和疟疾,夺去了“奋斗”号1/3船员的生命,于是库克下令返回英国。

1771年,英国政府再次委派库克到南纬40°以南的地区进行考察。

破损不堪的“奋斗”号早已不能担此重任了。

皇家科学院又拨给库克两艘独桅船,一艘名为“果敢”号,由库克指挥;另一艘“冒险”号由托拜厄斯·弗尔诺指挥。

他们于1772年7月13日起锚直驶南大洋。

穿过好望角,越往南行驶天气越寒冷。

冰雪不停地迎面刮来,令人难以招架,但库克仍然下令前进。

1773年1月中旬,船队进入南极圈。

这是人类首次闯入这个陌生的禁区。

接着,巨大的冰山阻碍了他们的行程。

他们被迫让船往北开,在克罗泽岛和克尔格伦岛稍事休整后,便向东准备到澳大利亚东海岸,但海上的大风和浓雾使“果敢”号和“冒险”号失去了联系。

直到5月份,他们才在新西兰西部的海域重新聚合。

这时,库克通过实地航行,已证明南半球南纬40°以南的1/3水域中没有大陆存在的可能。

船队在新西兰休整后,便继续航行,但风暴很快又打散了“果敢”号和“冒险”号。

库克虽经多方寻找,但始终白费精力,只得孤舟继续探险。

“果敢”号再一次进入高纬度海域,进行“之”字形绕纬度线一周航行,先后两次进入南极圈,最远到达南纬71°10′。

这时,厚实的坚冰挡住了他们的航道。

库克根本没意识到他朝思暮想的南极大陆海岸离他只有240公里。

恶劣的气候使他灰心丧气。

1775年3月21日,他回到好望角,在报告中写道:“现在,我已经完成了高纬度的环南大洋之行,在我们所到的地方是没有大陆存在的。

这次航行所有的目的都已圆满地达到了,对南半球已经作了充分的考察。

自古以来的地理学家和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航海家寻找南大陆的梦想接近尾声了。

在我之后,没有人会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我也不会嫉妒和羡慕他所获得的声誉。

我敢说,世界不会因为那一发现而获得任何好处。”

拿破仑欧陆战争的结果如何?

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以后,法国同第二次反法同盟(沙皇俄国、英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处于战争状态,处境十分困难。

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远征军正在埃及作战,苏沃洛夫对意大利和瑞士的远征结束了法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在上莱茵河的奥军大有入侵法国之势;英国对法国各港口实施封锁。

为了扭转局势,拿破仑决定击败在北意大利的15万奥军,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从而使英国丧失在大陆上的立足点,并迫使同盟国和谈。

秘密集结在瑞士边境上的仓促编成的法国后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波河河谷,出现在奥军后方。

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拿破仑击败奥军。

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

翌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

同年10月,法国又分别同土耳其和俄国签订了和约。

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

然而,这一和约并未消除英法之间的矛盾。

拿破仑企图击败英国,便在布伦地区开始集结法国海军和远征军的兵力。

但是,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失败,使拿破仑不能在不列颠岛登陆。

为了建立新的反法同盟,英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俄国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

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

参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

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

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

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

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

俄军司令官库图佐夫巧妙地实施机动,才使其军队免遭合围,并在奥尔米茨地域同从俄国开来的一个军和奥军的残部会合。

但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奥联军遭到失败。

奥地利退出战争,并同法国缔结了《普雷斯堡和约》。

拿破仑军队的坚决行动导致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解体,并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巩固。

英国称霸世界100年的秘诀是什么?

曾担任印度总督的英国人寇松说过:“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国家。”

更多的人则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

从1815年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商船与战舰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获取领地、开设口岸、掠夺原料、倾销产品……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两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8年英国与法国、荷兰一起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36年和1857年英国与伊朗签约,1838年和1861年英国与土耳其签约,这些条约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共有一个核心内容,即英国要求得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特权。

为确保帝国安全以及贸易的通畅,英国这一时期还占领了一些军事要塞与贸易据点,如1819年占领新加坡,1839年占领亚丁港,1841年占领香港,这样从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英国建立了一条极为通畅的海外贸易通道。

如果说历史上庞大辉煌的罗马帝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区域帝国,那么,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却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其开拓的疆域之大,统治的人口之多,绝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所能比拟。

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是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国的一个标志,帝国本身与英国的海上霸权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英国的霸权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小小岛国能在世界称霸一个世纪之久,这是它一系列的制度领先所造成的结果。

英国议会因何出台《魁北克法》?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取代法国成为北美殖民地的统治者。

同年10月7日,英国颁布一项皇室公告,规定在原圣·劳伦斯河殖民地基础上建立魁北克省,确定了该省疆界;把西起大湖区,西南至俄亥俄河流域西部、西南部的大片领土划为印第安人聚居区,暂时禁止向该区域移民;还规定魁北克省应召集议会,实行英国的代议制度,以英国法律取代法国法律,并鼓励英国人和英属北美十三州居民向新区移民等。

最新小说: 光宗耀明 民国:王牌飞行员 大明江湖我可死亡回档 重生之我在剧组加点拍戏 从雇佣兵到战争之王 知否:我是皇太子 天上掉下个牛魔王 我的姑父是朱棣 洪荒:吾冥河,以杀证道! 华娱之女明星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