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安定门东南方向孔庙附近的国子监已经落寞了将近两百年了。自从国初科举恢复后,朝廷用人取士就再也没有倾向过国子监。
国子监尽管为帝国的最高学府,在永年年间就读人数更是达到九千之众,成为帝国最为璀璨的文化中心。
但眼下的国子监管理不严,教学松懈,一切辉煌已成过去。帝国的最高学府只需要卷捐粮一百石便可以挂上一个监生的名号免去徭役,有些背景的读书人或许可以通过监生得到一点微末的可能进入仕途。但大部分人,依旧只能在此蹉跎。
对于秦侠而言,瘦子的骆驼比马大。
他翻盘的倚仗,就在这里。
如果说帝国年轻读书人最多的地方在哪里,那么,非国子监莫属。
如果说有大明的文化人里,失意人最集中的地方在哪里,同样非国子监莫属。
如果说秦侠想要找到一群年轻到只知道大义圣贤书的书呆子,依旧非国子监莫属。
因为,但凡脑子活络一点的监生早就不在国子监呆了,京师里哪里有活儿干,哪里才就有他们的身影。也唯独只有国子监,让人这些脑子活络之人看不到一点未来。
当国子监祭酒罗大任拿着傅淑训的书信,目光复杂地让国子监主簿高汉下令的时候,他恐怕不会想到,自己这一举动会对帝国未来整个政治版图造成怎样的深远影响。
此时还留在国子监的三百余国子监监生被高汉集合在了彝伦堂外的露台上。露台上一个半人高的小台上,一个年轻的男子负手而立,形容英武,笑容浅浅,带着一双锐利之极的目光看着台下众生。
同样,三百余国子监监生看着站在彝伦堂露台上的秦侠,纷纷低声窃语,不知祭酒罗大任将他们喊来做什么。不过看秦侠一身读书人打扮,这些人私下猜测,还以为是什么人来讲学了。
只是秦侠看起来也就不到二十的样子,实在太年轻了。让人想不到这样一个年轻的士子有什么资格在国子监讲学。更何况,真要是讲学,不应该是呼唤那些留在京中的举子,京畿附近的进士吗?喊这些监生作甚?
一旁的国子监主簿高汉带着助教和直讲们高声维持秩序。只不过国子监管理日松,这么多人聚集在此处,哪怕高汉忙得额头热汗急出,依旧感觉这场内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就当场上哄闹之声越发响亮,秩序几乎崩溃的时候。
一道清朗有力的声音从秦侠口中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