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五十四章法家~商君——商鞅

第五十四章法家~商君——商鞅(2 / 2)

想必此时此刻,魏惠王一定是肠子都悔青了,后悔当年没有采纳公叔座的建言杀了商鞅,否则哪有今天的屈辱。

胜利者商鞅再一次受到了秦孝公的嘉奖,秦孝公将商地的十五座城邑封给商鞅,同时封商鞅为商君。

商鞅在秦国的仕途走到了顶点,对于他而言,没有平路可走,剩下的道路如果不是继续向上,就会是跌入万丈深渊。

对于任何人来说,最大的悲剧不在于即将发生的悲剧,而在于就在悲剧发生的前夕,当事人还自我感觉非常好。

非常聪明的商鞅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竟然一点也不聪明,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万劫不复的一条死路。

就在商鞅处于巅峰状态之际,商鞅的心腹幕僚孟兰皋或许是意识到了一些危险,于是给商鞅介绍了一位友人:赵良。

商鞅见到赵良的时候,还在自我陶醉,将自己与秦穆公时期的著名谋臣百里奚作比较。

赵良原本就是前来规劝商鞅隐退的,既然商鞅提到了百里奚,那么赵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百里奚出任秦相六七年,在武功方面讨伐过郑国,还出兵救过楚国,在诸侯外交方面三次协助秦穆公拥立晋国的国君,为秦国赢得良好的信誉以及来自晋国的帮扶。

此外,百里奚在秦国推行的是德化,而非残暴严酷的秦律。

最后,你应该注意到,百里奚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秦国,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大队的侍卫。

所以,当百里奚去世的时候,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小孩子连儿歌或童谣也不唱了。

但是,你看看你,来到秦国的时候是靠秦孝公所宠信的太监所介绍的,如今发达了,出门后边跟着数十辆豪华大马车,全副武装的侍卫都排成了长长的队伍……

赵良最后劝说商鞅,将秦孝公所封给他的十五座城邑交还秦国,劝说秦王改变目前这种读书人普遍归隐的现状,然后自己藏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以求自保。

但是商鞅没有采纳赵良的建议,他甚至从不曾考虑过这些。

公元前338年,商鞅的好日子到头了,因为这一年他所仰仗的秦孝公崩,曾经被流放至乡下的太子即位了,这便是秦惠文王。

惠文王即位之后,商鞅势必没有活路,这倒不是商鞅曾经得罪过太子,而是太子想要站稳脚跟,继续要借用商鞅的项上人头。

首先,商鞅曾经得罪了秦国王室中除了秦孝公之外的所有人,而这些人都希望弄死商鞅。惠文王想要坐稳秦王之位,首选需要拉拢的就是王室势力,所以他需要杀了商鞅,用商鞅的人头来拉拢王室。

其次,商鞅一支独大,而且已经在咸阳宫中大了十多年了,如今势力过于庞大,而且还居功至伟,所以他必须去死,惠文王需要用他的人头来强化自己的形象。

再次,秦国子民也喜欢这个人,残酷的秦律只是让秦人臣服了,而非心悦诚服,所以杀商鞅也符合民望。

最后,杀商鞅是秦王对王室,对贵族,对秦国子民的一种妥协,杀了这个对秦国有恩之人,只是为了给大家出一口恶气;但是,杀了他之后,你们也必须妥协,必须继续支持无执行商鞅的那一套新法,否则我就不客气了。

于是商鞅就扣上了“造反”的帽子,被执行了车裂大刑,同时举家被杀。

关于商鞅被车裂一事,司马迁给了四个非常精准的字“秦人不怜”【对于商鞅之死,秦人没有怜悯之情】。

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变法成功,那是因为秦孝公时代在变法之前,秦国依然非常薄弱,然后他恰逢秦孝公这么一位奋发图强的国君,于是商鞅变法具备了根基。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跟秦国尚未完全被中原文化所渗透也不无关系,那时候的秦依然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儒家在秦国的根基很浅。

商鞅变法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商鞅有着超强的执行力,佛挡杀佛神挡杀神,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

商鞅之所以悲剧,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是当我们放低视角,用人品和行事方式来解读商鞅时,我们也能发现他必死无疑,因为满天下处于秦孝公之外,其他人几乎都被他得罪了。

秦国能借助商鞅变法崛起的核心要因在于,自秦孝公之后的历代君王都没有废黜商鞅所制定的秦律,所以诸侯秦在“历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当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秦帝国之所以会迅速灭亡,那是因为商鞅变法所造就的社会文化难以出现忠贞不渝的大才。而没有大才,只有注重短期利益的秦国官僚体系虽然可以吞下六国,但是却消化不了六国,于是在商鞅所主导的那一套之下,一切都会灰飞烟灭。秦国依然非常薄弱,然后他恰逢秦孝公这么一位奋发图强的国君,于是商鞅变法具备了根基。

商鞅的驭民五术

愚民:统一思想,控制意识形态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务在弱民

疲民:疲于奔命,民无顾他事

辱民:相互揭发,活于恐惧氛围

贫民:人穷志短,剥夺余银余财

五者若不能见效,杀之。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遗贤去知(智),治之数也”

商鞅认为,人民没有智慧,也不掌握知识,保持淳朴才能强大而利于统治。商鞅这种将“愚民”和“强国”相关联起来的思想,贯彻在了他的变法之中。

在商鞅的规划下,整个秦国变成了一架巨大的机器,社会上只剩下了三种人,一是服从命令的“顺民”,二是执行法令的官吏,三是高高在上的国君。

重农抑商的变法措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被之后历代的统治者所承袭下来,由此形成了数千年来以农为本,以工商为贱业的传统观念,也就如此窒息了民主意识发展的土壤。商品经济是旁门左道和奇技淫巧,而人民则在之后的发展中变成了逆来顺受的顺民,渐渐变成了鲁迅笔下的“麻木而愚昧的看客”。

一一未定君

商鞅:让秦国强大,自己却惨死

商鞅变法怎么进行?首先,商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就是连坐制。(见附录)以十户人家为一个单位,如果一家犯了错误,另外九家有举报的责任,如果不举报,就要和犯错的人一起受罚。这样可以让所有人动起来,将罪犯一网打尽。但是政策有了,要如何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呢?要怎么做才能让大家认识到这个规定是认真的,必须重视起来,而不是闹着玩的呢?

商鞅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约三米长的木头,发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金。大家觉得不可能给这么多钱,都不相信。过了一会儿,商鞅下令将赏金变为五十金。大家又开始惊叫:“这么多,肯定是假的。”五十金相当于当时老百姓一辈子的收入了。这时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结果商鞅真赏了他五十金。这个典故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立木为信”,也引申出一个成语“立木南门”,告诉我们做事要讲诚信、说一不二。

大家一看商鞅真是说到做到,他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信,纷纷支持变法。当然对于商鞅来说,改革就意味着勇敢,因为肯定会得罪很多人。很多贵族是既得利益者,你要拿走他们的既得利益,这太难了。而商鞅碰到的其中一块硬骨头,就是当朝太子,也就是未来秦国的国君——秦惠王。

当时太子年龄很小,做了一些违反商鞅变法规定的事情,按理说应该受到惩罚,但是臣子可以处罚未来的国君吗?不能。商鞅说:“那就处罚太子的老师,因为老师没教明白,才有太子做错事的结果。”太子的老师被处刑,脑门儿上被人用墨水刺了字,一辈子都得留下烙(lào)印。大家吓坏了,没想到商鞅变法是动真格的,都谨慎遵守。所以新法推行得非常快,短短几年,秦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老百姓路不拾遗,山里也没有盗贼,为什么?因为盗贼都被人举报完了。

商鞅变法(想富国强兵),秦国也在军事上强大了起来。秦国跟魏国、韩国打了很多次仗,都大获全胜。商鞅曾领兵攻打魏国,获胜后被封为列侯,号商君。除了上面讲的这些,商鞅还做了一些其他的改革,比如迁都咸阳、完善了行政规划、统一度量衡,等等。后来秦始皇的改革,就有很多借鉴了商鞅变法。

但是人登到顶峰后就得小心,你爬得越高,可能会摔得越惨。商鞅就是如此,在他到达人生顶峰时,支持他变法的秦孝公去世了,商鞅的靠山倒了。商鞅觉得完了,因为他得罪过太子和很多权贵,他们一定会趁机报复,所以商鞅跑到了魏国。结果魏惠王一看,这商鞅是秦国的犯人,秦国太强大,魏国得罪不起,于是把商鞅逐出了魏国。

商鞅无奈之下赶紧组织了一支军队,想跟秦国抗衡一下,不过这只是垂死挣扎。商鞅的这一行为被指控为谋反,他很快就被抓回了秦国,最后被判车裂之刑。车裂之刑是一种特别残忍的刑罚,一代改革家商鞅就这样死去了。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不管商鞅人品怎么样,至少他对秦国有很大贡献,他帮助秦国富国强兵,并且打开了秦国吞并天下诸侯的大门。

如果评选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人物,商鞅,一定会进前五名,甚至都有可能进入前三名。商鞅的法术,和孔子的仁说,一软一硬,一表一里,构成了中国统治术、帝王学的两翼。而商鞅的法术,才是其中实实在在的“硬核”!

公元前338年,秦国首都,咸阳,大名鼎鼎的商君—商鞅,被车裂。

车裂。也就是俗话说的五马分尸,这种酷刑,因为刑具昂贵,费时费力,普通囚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只有地位特别而十恶不赦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车裂之刑。从中可以看出秦人对他的仇恨之深,和欲杀商鞅而后快的决心和愤怒。

据传,商鞅被车裂后,秦国百姓争啖其肉,商鞅很快就尸骨无存,这些百姓中,有不少人就是当年商鞅一次性处决七百多人的家属和朋友,商鞅的后果,报应使然。商鞅死后,秦国百姓歌舞于道,如释重负。六国闻之,亦皆相庆。商鞅之死,似乎是个普天同庆的局面。

六国恨商鞅好理解,因为商鞅的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给六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什么从商鞅变法中得到莫大好处的秦国,也这么恨商鞅呢?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在秦朝的历史上,商鞅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留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很多,但其目的只有一条,就是将秦国的百姓,全部武装成了国家的奴隶,男人负责打仗,女人负责农业生产。稍有怠慢或不满,杀之。强调一点,就是商鞅的新法是相当严历的,贯穿着一种“轻罪重罚”的观念。也就是说,惩罚的作用不在于让违规者对自己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而是形成一种威慑的效果,使人不敢违规。这也是早期法家比较典型的思路。据说,当时把灰倒在地上都要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还有连坐制度,使得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成为法律允许的可能。他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就连太子的两个老师都分别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和劓刑(割去鼻子)。

后来,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想起了当年的旧怨,就开始治商鞅的罪。商鞅于是就跑。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到一家小店投宿时,店老板要他出示身份证件,并说这是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让没有证件的客人投宿,店主人要受连坐之罪。据说当时商大人恨恨地说:原来我制定法律的弊端,竟到了如此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这种感觉,就如同一名铁匠打了一把名刀,天天赏玩却有一天发现它竟插在自己的肚皮上。

他又跑到魏国,人家记着当年受骗的帐,把他赶出来。他无路可逃,就起兵造反。被秦王抓回来,用他设计的刑法把他车裂了,家人也全部处死──这也是他规定的。

商鞅之死是必然的。秦国变法商鞅上得罪了秦国公室贵族,下犯了秦国百姓的众怒。赖以商公强力“法治”思想,秦孝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征战,对秦之强大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可是即便如此,由于孝公义无反顾的强力支持,公室之内对商鞅的强烈不满乃至是仇视现象也迁移到了孝公身上,对这一点孝公心知肚明。之所以不杀商鞅是怕以国家之名失信于天下,而商鞅若死,即便变法使秦国走向了富国强兵之路,但其法便也无存在之理由。赢驷登基,若杀商鞅,对内可争取公室贵族对自己的支持,向下也可向饱受“法”苦的臣民给一安慰和交代,而此时商公之“法”其利已经明显,受新法之利的人群已成气候,二来此时变法已不是秦的主要政治任务。所以,孝公若杀商鞅,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其子惠文王若杀商鞅则有百利而无一害!

惠文王为何以为老师报仇的名义杀害商鞅,甘愿背上一个“公报私仇”的恶名。原因在于,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家的发展壮大作用巨大,秦国以后还要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因此,杀商鞅就不能从公角度出发。另外,商鞅是秦国招贤令招来的,秦国以后还要继续招纳天下贤士。如果以公名义惩处商鞅,以后各国的人才谁还敢来到秦国呢?所以惠文王才不惜自毁其名,杀其身而行其法,也算高明吧。

后人怀疑商鞅组织的这场历史记载的小规模抵抗是否存在,虽然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和佐证,也有可能商鞅兄弟最后是被他的仆人们五花大绑缚去领赏的。原因之一商鞅的行为已经是构成叛国罪,追随者不仅要冒送命的危险,还会株连家人,如此大风险的博弈,且成功的概率基本为零。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大势已去,众叛亲离也莫怪;二是按照秦律,擒住商鞅,不仅可能保命,还可能换取荣华富贵。

其实,在重义信诺的春秋时代,慷慨赴难者多如星斗,取身取义是一种时尚。像电影《赵氏孤儿》,对这种风尚就有充分的描述。但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商鞅也是如此,他蔑视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信“霸道之说”和“帝王之术”,平素行事,刻薄寡恩,玩权弄术,对手下之人,视之如鹰犬走卒,呼之驱之利用之还内心轻之贱之,得势之时尚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得很也自信得很。但一朝失势,没了黄金和权力,自然没有死士替其卖命,更别说义士舍生取义共赴黄泉了,被卖也是活该。

在春秋战国诸子中,商鞅的愚民主张是最明确、最有系统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弱民的目的。商鞅的愚民政策为秦王国的统一霸业不断地输出格式化士兵,但也为自己的宿命铺垫了一种必然━━那就是,当他被判处车裂之刑押到刑场时围观群众眼神中的冷漠甚至兴奋。人们根本不知道宫廷之中发生了什么,也不想去知道商鞅之死是否公正。他们只知道,秦国原本在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商大人要被五马分尸了,他们兴奋地围在道路两旁,想看看这位平常出巡时前呼后拥的权势者的神秘面目。

这一幕,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断地上映。2000年后的法国大革命之子罗伯斯庇尔被砍头那天,街道两边挤满了看客,临街楼房的阳台和窗口,到处都是兴奋得发亮的眼睛;甚至,能够俯视广场上断头台的房间以高价出租;前来观看砍头的妇女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如同去参加晚宴或舞会。当罗伯斯庇尔的血淋淋头颅被高举示众时,看客们爆发出愉悦而满足的笑声。

对于一群没有思考能力没有是非标准的愚民,最好的方式是下命令。对于来自权力的命令,他们将在一瞬间由绵羊变成豺狼,冲向攻击目标。或许,他们曾经无数次服从并执行过商大人的命令,但此时,在他们看来,商鞅只是一个被押向刑场的囚徒,不可能再服从或追随他,除非他重新获得权力。这就是商鞅在秦国变法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收获。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卫鞅两次变法,此外还规定计量标准,统一度量衡,以及改革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卫鞅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位军事家。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这个评价是切合实际的。韩非子说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西汉桑弘羊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宋代王安石赋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功绩,永垂青史。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