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维特派一个仆人向阿尔伯特借手枪,借口临时有事外出旅行,以</p>
备防身之用。【】绿蒂虽然有所预感,但她不敢向阿尔伯特吐露实情。就在当晚,</p>
维特举枪自杀了。第二天清晨仆人发现时,他已经奄奄一息。到了中午,维</p>
特终于含恨而终。绿蒂闻知维特的死讯,当场昏到在地。阿尔伯特关心她的</p>
安危,来不及去参加维特的葬礼。没有一个教士来送葬,维特就这样凄凉地</p>
告别了人世。</p>
精彩篇章推荐</p>
这部书信体小说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编是1771年5月4日到9月10</p>
日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其中比较精彩的日记段落有:</p>
1.“六月十六日”写维特初见绿蒂,对她一见钟情。并且此段用细</p>
致的笔法,叙述了维特与绿蒂在舞会中尽情玩乐的场景。第1422页</p>
2.“七月十六日”维特在信中表达了他与绿蒂在一起时如醉如痴的</p>
感受。在他心中,绿蒂是一个圣洁的、不容人动邪念的天使。第36页</p>
3.“八月十二日”维特与阿尔伯特就生死问题发生了争论。这场争</p>
论突出了阿尔伯特的理智和维特的偏激,两人因性格差异无法沟通。第43</p>
49页</p>
4.“九月十日”维特准备不告而别。他和阿尔伯特、绿蒂三人在月</p>
光下散步,绿蒂讲起了自己的母亲。气氛非常感人,连阿尔伯特都被她打动</p>
了。第5659页</p>
第二编是维特1771年10月20日到次年12月6日的信。精彩段落有:</p>
5.“三月十五日”、“三月十六日”维特因冒犯了在伯爵家聚会</p>
的显贵而被迫辞职。日记里以辛辣的笔调嘲讽当地显贵故作清高的丑态,并</p>
表达了维特的愤世疾俗之情。第6872页</p>
6.“九月十二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四日”绿蒂用</p>
嘴给金丝雀喂食描绘得活灵活现。她还称维特为“亲爱的”。这既让维特销</p>
魂,又让他痛苦发狂。他像喝着由绿蒂亲手酿造的毒酒一样,明知不可为而</p>
为之。第8598页</p>
第三编小说情节发展到**,故事是由作者转述的,中间还夹杂着维特</p>
的几封信。以下章节更值得一看:</p>
7.圣诞节前夜维特贸然拜访绿蒂,在悲痛欲绝的古歌朗诵中,维特</p>
长久以来积压的情感突然迸发了。他对绿蒂的鲁莽举止已经无法控制了,这</p>
次见面暗示着两人永别。第115123页</p>
8.结尾维特自杀这一节是非常凄惨动人的,他安顿好了一切,给朋</p>
友写完了诀别信,就悲壮地走向了他渴望已久的死亡。许多读者到此都不忍</p>
卒读,他们为维特洒下了同情的热泪。第129133页</p>
精彩语言辑录</p>
“谈话间,我尽情欣赏她那黑色的明眸;我整个的魂魅,都让她</p>
那活泼怜俐的小嘴与鲜艳爽朗的脸庞给摄走了她的隽永的谈吐完全迷</p>
醉了我,对于她用些什么词我也就顾不上听了”</p>
“尤其当她在谈心时把自己的手抚在我的手上,谈高兴了更把头</p>
靠近我,使我的嘴唇感觉到从她口里送来的天香,此刻,我真像是让闪</p>
电给击中了,身子直往下沉,脚下轻飘飘的完全失去了依托”</p>
“能使人幸福的东西,同时又可以变成他痛苦的根源。”</p>
“夜里,我做了一场梦,梦见我与她肩靠肩从在草地上,手握着</p>
手,千百次地亲吻;可这幸福无邪的梦欺骗了我,我在床上找她不着。”</p>
“唉,我不过是一个漂泊者,是个在地球上来去匆匆的过客难</p>
道你们就不是么”</p>
“多么空虚啊我的胸口这儿觉得可怕的空虚我常常想,</p>
哪怕你能把她拥抱在胸口一次,仅仅一次,这整个的空虚就会填满了。”</p>
“她看不出,她感觉不到,她正在酿造一种将把我和她自己都毁</p>
掉的毒酒;而我呢,也满怀欣喜地接过她递过来置我于死的酒杯,一饮</p>
而尽。”</p>
“一切都须臾即逝啊;惟有昨天我从你嘴唇上啜饮的生命之火,</p>
眼下我感觉它们在我体内燃烧,而目时光尽管流逝,它却永远不会熄</p>
灭。”</p>
“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p>
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p>
乐。可是,唉,人世间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为自己的亲眷抛洒热血,以</p>
自己的死在他们的朋友中鼓动起新的、百倍的生之勇气。”</p>
城堡</p>
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p>
成书时间:1926年</p>
类别:长篇小说</p>
版本推荐:武汉大学出版社版</p>
书海领航</p>
卡夫卡的城堡与他的另两部长篇小说审判及美国合称“卡</p>
夫卡三部曲”,它们看起来都荒诞不经,而城堡更富于“卡夫卡式”的</p>
构思和语言风格,故把它列为代表作提出来。</p>
卡夫卡18831924的出生地是布拉格,身上带着纯种犹太人聪明的</p>
血统。父亲是一个半行乞的屠夫的儿子,白手起家,故在家中专横如暴君,</p>
任意虐待妻儿,所以卡夫卡自小心里充满恐惧感,敏感成性。加上他作为布</p>
拉格讲德语的少数人的一分子,更造就了他无边无际的孤独,与世无争,他</p>
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怕婚后打破孤独的生活。</p>
迫于父亲的压力,他学法律,后入一家私人保险公司任低薪职员,一直湮没</p>
在人群之中,加上肺结核病的侵扰,使他成为一名自由作家的梦想至死未能</p>
如愿。</p>
卡夫卡业余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在他生前一直锁在抽屉里,少量面世的短</p>
篇小说还不足让他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的人们远未有能力体验卡夫卡独特而</p>
奇怪的荒谬感。他因病死后遗下大量手稿,在遗书中他委托他好友布罗德将</p>
其所有作品“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就统统予以焚毁”。万幸布罗德自作</p>
主张将卡夫卡的遗稿保存下来,整理出版,这一次明智的“背信弃义”使我</p>
们今天依旧能一睹卡夫卡这位文学大师一生勤奋的成果。</p>
二战之后,世界在废墟上重建所带来的人类心灵深重的阴影,使人们不</p>
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30年前死去的无名作家卡夫卡,他及其作品在西方世</p>
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像投票选举政界要员一样把他列为现代派小说家的</p>
第一候选人。</p>
和卡夫卡的其它小说一样,城堡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解释权授予</p>
了每个阅读者,这来源于这部作品的多义性。表面上,这作品的故事再简单</p>
不过了,一个土地测量员k来到一个村庄,想进入管辖附近地区的伯爵居住</p>
的城堡,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摊上一切也没能达到目的。城堡所具有</p>
的荒谬、虚拟,无明确的时代地理背景的特征使它抹上很浓的寓言色彩,也</p>
使无论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获得不同的结论,城堡究竟表达了怎</p>
样的主题,这终了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有人说它表现的是“人试图进入天国</p>
而不得的痛苦”;有人则认为它集中反映了卡夫卡本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诞,</p>
孤独与恐惧;有人则结合写作年代背景,说明城堡实际上反映了奥匈帝国官</p>
僚体制与大众的鸿沟,更有论者以为,城堡和审判、美国的主</p>
题相同,即“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安定,还是法律,都是存在</p>
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么努力,总是追求</p>
不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城堡中,“城堡”是最大的谜团,它</p>
与主人公k的目标总是若即若离,也正因此,能够激起人们相当的阅读兴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