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但是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老师。【】</p>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院,收了很多门徒,讲授</p>
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诗学等课程。由于他的教学活</p>
动在运动场里的散步区进行,边走边讨论问题,因此他和弟子们又被称为“逍</p>
遥学派”。在西方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p>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两大类,一类是对话体的,供一般人阅读;另一类</p>
是授课的讲稿、笔记。形而上学属于第二类,它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p>
表作。原名物理学后诸篇,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都是非常抽象的命题,所</p>
以中文译者根据易经里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给它</p>
另取了个高雅的名字,叫做形而上学。如果按照内容来衡量的话,那它</p>
的确是符合形而上的“道”了。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当中,它的权威性几乎</p>
同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权威性一样,不容置疑。</p>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后来的形而上学思想并不是一回事。</p>
在欧洲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流行着一股思潮,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p>
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方法由大哲学家培根</p>
等人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面,就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p>
上学思想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主</p>
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这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根</p>
本的不同,因为他的“形而上学”谈及实体问题时,既包含着唯物的色彩,</p>
也包含着唯心的色彩。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学识使</p>
他的哲学体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包容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p>
才得以确立他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p>
形而上学不但集中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而且它还被后人</p>
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其中的许多名词、术</p>
语、观念已深入西方各门学科领域,直至今天还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对于我</p>
们了解亚里士多德本人的思想乃至古希腊哲学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p>
内容梗概</p>
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述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形成和性质。他把广义</p>
的知识或科学分为三大类,即实践的科学、制作的科学及理论或思辩的科学。</p>
制作科学如诗歌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实</p>
践科学如政治和伦理包含行动的目的,其意义体现在行动或活动本身。</p>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科学是自足的科学,尽管它们不直接指导具体的</p>
生产和制作活动。因此,实践科学要高于制作科学。但是,实践科学一般不</p>
包括自己的工作对象,比如,政治不包括作为其工作对象的城邦和公民。从</p>
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科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自足的科学。真正自足的</p>
科学是理论科学,这其中就有“形而上学”。它不仅包括行动的目的,而且</p>
还包括自己的工作对象,即思辩的内容。所以,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p>
命名为“第一哲学”。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p>
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普遍的存在,而其他各学科则是从这个全体上</p>
割取一部分进行专门化的研究。</p>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原初有四种最基本因素:第一,质料因,即构成</p>
事物的原始材料。第二,形式因,即事物的本质、整体。第三,动力因,即</p>
各种质料运动和变化的缘由。第四,目的因,即事物所要寻求的目标。这就</p>
是著名的“四因说”。在这四种因素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物质</p>
的概念,但他认为“质料”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并且他把形式因看成</p>
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认为四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将质料</p>
形式化,达到其目的。质料只具有潜在性,形式才是现实存在。通过这番论</p>
证,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以及德谟克里特的唯物主</p>
义原子论。</p>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实体”问题。他把“实</p>
体”定义为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即等同于他所说的“作为存在的存在”。</p>
他还推论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非感性的实体,作为一切运动的第一发动者,</p>
实际上指的就是神。亚里士多德最终在神的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认</p>
为,神的活动是理论科学之“自我实施”的最佳典范,神是“思想的思想”,</p>
是宇宙万物的最初的动因和最终的目的。</p>
精彩篇章推荐</p>
1.卷一章三论述了四因说,宇宙万物都具有四因,即质料因,形式</p>
因,动力因,目的因。</p>
2.卷十二章十论善,善在宇宙间**于万物之上,为万物作安排,</p>
是根本的原因。</p>
精彩语言辑录</p>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p>
真理像谚语的门户,没有人会错入,以此为喻,则学问不难。</p>
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p>
现存各物必出于先在各物。</p>
一个部分,可以是形式,或是形式与物质的结合体,或是物质的</p>
部分。</p>
一事物的真相就在这事物的本身。</p>
一切潜能或如感觉,秉于内涵,或如吹笛得之于实习,或如艺术</p>
得之于研究;凡由实习与理知所得的潜能,必先经操练。非理知潜能之</p>
内涵于蕴受者,不假操练而自备。</p>
由于思想活动,理性才获其至善。</p>
各级差异的系列,溯到其全异处便抵达这系列的终点,终极以外,</p>
更无事物;一切事物既尽包于两极之间,故以终为全,既称为“全”,</p>
便无所仅于它物了。</p>
纯粹理性批判</p>
作者:德康德</p>
成书时间:1781年</p>
类别:外国哲学</p>
版本推荐: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版</p>
书海领航</p>
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p>
巨著。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p>
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p>
过了他漫长的一生。</p>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p>
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p>
肃。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名低级教师。此后他潜心</p>
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p>
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1770年</p>
后,他转向哲学研究。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p>
重要背景之一,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随着统治</p>
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p>
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p>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p>
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p>
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p>
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p>
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p>
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p>
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