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看,只见三公里外的灰色山尖,高出他们脚下山脊约六百米,在阳光下闪着淡淡的白光。实际上,它从底部耸立向上,山体有不少地方如动物的脊椎,一节节耸立向上,到最高处,似是一排剥了笋壳的竹笋围在一起。</p>
它的高度,如从坑底算起,是三千二百米。所以,圆形的峡谷看上去大,而且深。</p>
整个山形,像是一个尖形的宝塔,要不是有林子遮盖,它附近凹形的外表,会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中。</p>
如果往南面看,深坑并不是一个圆。因为,在它的南面,中心的椎山与南面的矮山连在一起,占据了南面约十分之一的宽度,也就是约二百米宽。</p>
从侧面看,它是一条人字形小山脊,两边向坑底倾斜,但在它的正中,却有一条小河直通椎山,离山顶差了不到三百米。</p>
所以,迷人椎山有河水从高处向下溅落,有不少的小瀑布,一层接一层,薄薄地向坑底流淌,然后又在坑底形成了小河,从东、西两边向北边流去,再注入北边的大海中。</p>
麻琴眼睛睁得老大,道:“这座山真的很奇特,它是天生的吗?”</p>
余慧道:“从我们学到的一些知识来分析,它应该后期天地造化的结果。这座山,初始时,是地壳连在一起的起伏小山,但坑的这一带正好是石灰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雨水冲涮,就溶化出了这座迷人椎山。”</p>
项开明道:“它的南面之所以没有溶解,应该岩石的成分不同,河水也少了许多?石灰岩的成分可能也要淡些,但它也在慢慢向下凹。”</p>
余慧道:“从天螺屏上的影像来看,它里面山套山,有各种各样的钙华柱,在灯光的照射下,七彩眩目,简直是美呆了?”</p>
小径沿着山脊向下,有时在丛林中穿梭,有时钻入了山体内。这条路与其说是峡谷小径,还不如说是“一线天”。当然,它只是一部分,而且分了几段。</p>
从内环线到坑底,有七公里,有数层起伏向下的小山峦,有三段是深度在三百到五百米不同的“一线天”,其余的是小山岭、小峡谷。</p>
沿着小径往下走,碰上“一线天”,则有些险峻;在林中穿行,即使有不少的游人,也显得有些幽静。林中不时能看到各色鸟儿,淡定地在林间飞跃或迈步,好一幅人畜和鸣的世间美景。</p>
游人都选择了沿路走,六人自然不好脱俗。七公里的路程,正好用了他们一个小时。</p>
坑底是条平缓的小河,约十米宽,大概有五十公分深的水,河水清清,悠悠向北流去。</p>
河中有三块大石,供游人踩踏。过了河,有一条看上去有些狰狞的小石路,沿山曲折向上走五百米后,伸向了山体内。</p>
往山体内走了不到一百米,几人看到里面的山体,被溶出一个十几米的空间,它向周围延伸,顶端还连在一起,周围的空间也并非全部是空的,有的地方有钙华柱撑着,有的地方是原体的干燥石柱。</p>
这些岩石和钙华柱的造型,和他们在地球上见到的没有差别,差别只是大小和空间。</p>
里面的空间,是一条千米高的圆形倾斜隧道,小的地方只有十几公分宽,刚够一人侧身过,宽的地方有上百米之距。左侧的崖顶,不时有小水滴下,有的成线,有成滴。</p>
进入山体内后,有二条路可供选择:往左是南面,小雨不歇,还不时有水雾从上面飘落,空间相对要开阔,石柱更为湿润、光滑;往右是北边,显得相对干燥,只有偶尔有小水成线下掉或一滴滴下滴,隧道的空间要小许多。</p>
多数游人选择往左走,虽然雨水大些,但景色更迷人,空间也开阔些。</p>
几人是来看美景的,当然要选美的地方走了?虽然难走点,但对他们来说,算难吗?</p>
从左往里进,越往里走,雨水也越大。当地人有不少人意念一动,把螺壳悬在头上。</p>
他们有宇宙服,自然更方便了。</p>
在进口处,雨水只是偶有下滴,但进到里面不到一公里,空间从米把宽,扩展到了二十余米,顶端的雨水就和下大雨没多大差别了。</p>
里面的石壁,有的地向外凸出,怪石嶙峋,有的地方向里凹进,石头如巨齿,张牙舞爪,显得阴森森的,有些吓人。</p>
几人只向里扫了一眼,就惊得张大了嘴巴,只见各种造型、各种色彩与形态的大小钙华柱耸立在过道中,千姿百态,美不胜收。</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