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墙足有一丈三四尺高,都是大青砖建成的,很是气派的数级白石台阶之上,是红漆大门,上面钉着为数不少的铜钉。门楼两层,青砖红瓦,在门楼二层,挂着一个五尺长,两尺宽的木头牌匾,上书四个大字:耕读传家!
四个大字写的很漂亮,是正宗的颜体。
董策瞧了,嘴角一勾,露出一抹不屑的嗤笑。
这家人,脸面功夫倒是做的极好。要说他们家是耕读传家,那倒也不全是胡扯,杨家本来是城外村中的庄户人家,后来家***了一个秀才,那秀才是个心思灵透的,眼见的科举无望,便干脆不再往上考了,而是在城里寻了个活计干。他能说会道,能写会算,也会来事儿,等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上掌柜了。后来他东家家***了急事儿,要举家搬迁,这里的铺面自然是不能留了,便都盘了出去。
那秀才把历年积攒下来的银钱拿出来相当大的一部分,盘下来两间店面,然后自己当起了东家。一年复一年,等到他五十岁的时候,已经颇有身家,乃是这县城中小有名气的一个士绅了。
这些年生意坐下来,也是攒下来为数不少的银钱,在这个时代,有了钱,大部分商人和士绅,都是要拿去买地的。这秀才也不例外,他在城外买了一百多亩地,有了个庄子,便把家搬了回去,城里的店面交给可靠的人打理,然后他就在城外的庄子里头,潜下心思,一心一意的抚养自己的三个儿子。
他当年科举之路到秀才这一步为止,深以为憾,也曾立下宏愿,要把自己这三个儿子,培养成才,高中进士,光耀门楣。
知道的人,都说他是个痴人,这陕西布政使司一年才能出几个进士?你一家子就占了三个?
都觉得他这是
疼儿子疼痴了,因为他这三个儿子的故事说起来也是颇有些传奇色彩。这位秀才,十七岁成亲,二十三岁在城里买下宅子的时候纳了第一房妾侍,三十岁当了掌柜之后纳了第二房妾侍,三十五岁盘下店面自己当了东家的时候纳了第三房妾室,四十不惑之年,纳了第四房妾室。
结果这一妻四妾,一共五个女人,在他四十岁之前,愣是没给他生下一儿半女,谁的肚子都不见动静儿。
这种情况,真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结果到了他四十三岁这一年,五个女人却是肚子都开始有动静儿了。两年之内,给他产下来三男三女有一胎是龙凤胎。这年头儿小儿夭折率极高,便是天家子女,夭折的也绝不在少数。这三儿三女,最终活下来三个,都是儿子。
这事儿传出去之后,当地都是引为奇闻。
这秀才发的那宏愿,大伙儿都当他是老来得子,高兴疯了,说的痴话。
但这秀才,知道自己绝不是发疯。他建了一座书斋,日日天未亮,就把三个儿子拉起来教他们读书识字。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三个儿子,都是那种很聪慧的,又刻苦努力,又有他这个严父在旁边丝毫也不懈怠的督促,一个个学业上都是进展飞快。
三个兄弟,最小的和最大的一个相才八个月,他们同一年中了秀才。此事一出,杨家三神童之名不但传遍全县,甚至周围那些县也都知道了。
后来他们的科考之路,更是只能用顺畅来形容。跟那些屡试不第的人比起来,他们无疑是极为幸运的。
二十多岁的年纪,三个人就都有了举人的功名,其实到了这一步,在地方上,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地步了。
而在这位秀才刚过古稀之年的时候,他的宏愿终于成真了,或者至少说,是大部分都成真了。二儿子和三儿子陆续中了进士,而大儿子就倒霉了一些,中了举人之后,他便是屡试不第,而且一次比一次差,一次比一次差,到了最后,大伙儿都知道,他没有任何希望了。但偏偏他还不信邪,一次一次的考,到了最后,都有点儿魔怔了,跟疯了一样。终于,再不知道第多少日没有考上之后,他崩溃了。跪在自家老太爷的书斋门口大哭一顿之后,他便流连于妓寨酒馆之间,连着好几个月不着家,每日只是喝酒,喝的烂醉如泥之后,再去妓寨里找几个姑
娘睡觉,然后第二日接着喝。老太爷让他给气的好几次差点儿都背过气儿去,他两个弟弟也都来劝过,但这位根本就不听,还把俩弟弟给骂了一顿。那两位都已经是有官身的人了,在地位再高,也不能在大哥面前抖啊,只能是老老实实的听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