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吴敬不明白,为什么他一番好意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自那以后,吴敬曾再次尝试与吴放改善关系,却仍以失败而告终。
那是如意二十五年,吴放入北庭为质,吴敬前去为他送行。
那日秋风萧瑟,遍地枯索。吴放策马立于昌邑城外的原野上。这是他第一次被众多侍者环绕,踏上的却是不归的旅途。他遥望昌邑,只见天高云淡,城楼巍峨。那是他生长地地方,即使在那里的生活并不快乐,却仍是他的故土。
“走吧。”吴放拨转马头,沉声道。
吴敬带三两仆从匆匆赶来,高声呼:“九哥留步。”
吴放听见他的呼声,勒马稍驻。吴敬向侍从一扬脸,侍从会意,从皮囊内取出银杯,斟上清酒。吴敬接过,上前诚恳道:“九哥此去,你我兄弟更难相见。薄酒一杯,愿九哥早日归来。”
吴放昂着头,冷眼盯着他不发一言。
“九哥……”吴敬还想说什么,吴放却已抬手。短鞭长扬,吴放打马掠过,带起一片冷风,拂在吴敬面上。
吴敬就这样尴尬的举着酒杯,眼睁睁地看着兄长地身影融入了远处的地平线。
吴放地母亲在儿子走后日夜悲泣,不久即病倒并于同年冬天离世。她死后,昌邑再没有人寄希望于吴放的回归。可两年后,他却奇迹般的回来了。
两年后的吴放,俊美无铸,长身玉立,在众人面前向金国公从容下拜。那一刻,连金国公亦有所动容。
许是有所愧疚,金国公对吴放施以厚赐。吴放以自己身无寸功推却了,婉转表示从军之愿。其时安西与北庭交战正呈胶着状态。北庭以老将孟千山及简中舟出战。这两人统兵日久,指挥得当,是以安西虽然备战多时,却半点便宜不曾占到。吴放在北庭时日已久,是唯一了解北庭内部情况的人。他愿意出力,金国公自然求之不得。且吴放此言一出,金国公顿觉吴放志存高远,不免对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九儿子刮目相看。不过略加考虑,金国公便将统兵权交给吴放,命他即刻前往西川军中。
临阵换将不免造成军心扰乱,且来的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公子。吴放若是毫无准备的前去必会吃苦头。吴放初至军营即命人取来第三代金国公所用的大弓。第三代金国公吴绍在安西被尊为军神,他用过的强弓一直供奉于西川军帅帐。每逢主将出征,必在弓前祈祝旗开得胜。西川军中能拉满这张弓的人屈指可数。吴放便于中军帐前、众目睽睽之下挽弓如月。利箭离弦而出,正中百步之外的红靶。
军士们欢声雷动,从此军中无人质疑吴放的命令。
之后捷报频传,金国公大悦,对吴放青眼相加。适逢吴敬外祖母过世,舅舅赵成回乡丁忧,暗示吴敬,军功是最快的晋升途径,让吴放继续统兵于他不利。舅舅一向目光深远,吴敬对其极为信服,动用了所有关系和力量,轮番劝说金国公,终于将吴放从前线召回。
再次阵前走马换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吴放前脚刚进昌邑,跟着安西大败的消息就到了金国公手里。金国公并不觉得自己频频换将有错,转而迁怒劝他召回吴放的人。赵氏亲族因此大批被贬,吴敬也被斥责一番。统兵权最后仍回到了吴放手里。
吴放再度统兵,力挽狂澜,终于止住了安西的败势。
北庭似乎厌倦了与安西的拉锯,于如意二十八年四月提出议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