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考校上(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按照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孔老夫子的要求,夫子们本来对诸葛青云、上官风哥俩的的要求就比较低,本来不要求这哥俩熟读经史子集的,只要诚实的回答,夫子们也将这次考校简单揭过去了。但是刚刚的对话,诸葛青云将话说的有些满,这就让夫子对他更加的鄙视。

本想对个对子,做个诗,差不多就放过诸葛青云,但是按照他所说的,四书五经均细看过,还有所收获。那这次考校就有意思了,接下来的考校不妨难一点,当然这是在他没有说谎的前提下。诸葛青云自然是没有说谎,前世就喜欢文学,特别是古文学,经史子集倒是看了不少,不过那自然是不能说出来的。

“既然你熟读四书五经,那我们就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何解?”

夫子问完,用耐人寻味的眼神看着他。诸葛青云知道这是怀疑的眼神,仔细的思考了一下,不慌不忙的回答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现在知道了道理,那么就让过去做错的事情就过去吧,从现在开始就按照“道”来做。这句话被排在三个“不亦”总纲之后,是《论语》的第一条。

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首先要“闻其道”。道不闻,则无由“学、行”。然而,几乎所有人都将这句熟悉的话,解释成“早上闻“道”,晚上死了也值得”。如果真是“早上闻“道”,晚上死了”,就算值得,也是私道,不能惠及旁人的私道,又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解释流传千年和儒家《论语》的精神是完全背离的。其实,“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的意思。所谓“固守”,也就是“承担”。而“朝、夕”,不是单纯的“早晨、晚上”,而应该从“天、地、人”三个角度来考察。

从“天”的角度,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闻其道”开始,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地”的角度,代表了整个天下所有的地方,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的承担,所谓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只有从这三方面去理解,才是真知道“朝、夕”。原来的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千古以来被惯用的这个断句,就把“死”当真的死了。而从上面的分析知道,这“死”是“固守”、是“承担”,相应的断句就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里面的“道”字是可以省略的,因为整部《论语》就是说这圣人之道和行圣人之道,省略“道”并不会影响理解,“朝闻夕死”,这更符合古人的语气。光“闻”不“死”,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只能是口头玩意,而历史上的腐儒们,最大的弊病就是光“闻”不“死”,这“死”,是“固守”、是“承担”,而要“固守”、“承担”,就必须“死心塌地”、“痴心不改”,偷心不死,是不可能行圣人之道的。

把‘道’理解为‘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这样的解释,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早上知道了道的意义,那晚上死了也值得了。这里的道不是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一直以来执着追求的东西,忽然发现不那么重要,这不是要人得到,而是要人放得下。这里的道是没有。”

听完回答,孔颖达等一干夫子用震惊的眼睛注视着诸葛青云,不相信这是从一个人人传颂的纨绔、在称之为恶少的少年嘴里说出来的。孔老夫子率先从震惊中醒来,沉吟了一下,道: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世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最新小说: 我在乱世词条修仙 香火即流量,我乃网络仙君 说好内卷做游戏,你怎么躺成首富 诸天精神文明导师 全民领主,废土上的移动城 综漫:从芙莉莲开始的次元之旅 高武:我的异能有亿点强 重生印度当警察 诡异入侵,我反杀不过分吧? 满级悟性:我在藏经阁创长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