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综合其他 > 三国之龙套 > 三国蜀汉土着豪族初论转载

三国蜀汉土着豪族初论转载(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作者:罗开玉来源《三国情思》

本文不代表小蛇观点,不过一些资料数据都很不错

东汉晚期至蜀汉早期,巴蜀土著豪族势力发展至顶峰,一呼百应,敢与地方政府、与大规模的起义军相抗衡。如中平五年蜀中爆发了以马相、赵祗为首的“黄巾”起义,攻占雒县,捕杀州刺史后攻下成都、武阳等地,短期内发展到十余万人;马相自称“天子”。面对义军,官军节节败退,几无抵抗能力。但犍为豪族贾龙却率家兵,多次击败义军后,又召集溃散的官吏、军队等,最后消灭了义军。刘璋接任益州牧之初,刘焉旧部赵韪企图,便率领土著豪族武装一直打到成都城下。在刘备攻打汉中之际,蜀中豪族马秦、高胜率部曲数打下V县、牛@、资中等县城,威胁到蜀汉统治的腹心。影响最大的当然要数主要由南中土著豪族搞的南中叛乱,诸葛亮不得不亲自率军前往平乱。这些表明当时蜀中豪族已是一股极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

蜀汉建国后,怎样对待土著豪族,在统治者内部曾有过一些分歧,最后统一在诸葛亮的从严治蜀、坚决打击、抑制土著豪族的国策下。本文试就蜀汉土著豪族的发展渊源、主要特征、蜀汉政府对土著豪族的主要政策及其影响做一初步研究,欢迎指正。

一,三国蜀汉土著豪族之渊源

豪族,古籍中或称豪强、豪宗、豪家、豪右、奸豪、豪滑,强族、大族、大姓,宗强、右姓、旧族、大家等。在我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豪族初兴于西汉中期,发展壮大于东汉中、晚期。

三国蜀汉土著豪族势力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多数豪族是经东汉逐步发展形成的。东汉中晚期,巴蜀豪族大姓的势力空前发展。他们垄断经济、于预政治、武断乡曲。广大农民逐渐丧失土地,沦为部曲,失去自由。

残余奴隶制度是豪族发展的动因之一整个东汉时期,巴蜀地区一直存在残余的奴隶制度。东汉政府曾采用各种手段,在蜀中大量释放奴婢。光武帝平蜀后,虽曾多次诏令释放奴婢,但却未能解决产生奴婢的主要来源,即未解决土地兼并、财产集中等问题。建武十五年“度田”事件后,政府对豪族买卖、使用、虐待奴婢之事,基本上采取姑息态度。故东汉早期,虽在光武帝时奴婢一度有所减少,但至明帝、章帝时,又超过了西汉末期;更为严重的是,被豪族大姓控制的部曲、家丁数目大幅度增加,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建武十二年春三月,汉军尚未最后攻下成都,刘秀便在洛阳发布诏书:诏陇、蜀百姓被略为奴婢现又提出自讼者,及狱官未报告者,全部免为庶民。十三年十二月,又再次下诏;益州百姓在公孙述时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或依托为人下被迫为妻,欲去者,听任自去;谁敢拘留,按青、徐二州《略人法》论处1。但这些政策遭到了地方豪族、大姓的一致抵抗,如在释放奴隶时,其主人要求退还买奴隶的身价钱等。结果,释奴措施在许多地区都不能贯彻落实。朝廷了解情况后,又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于建武十四年十二月再次下诏:益、凉二州奴婢,自八年以来自讼在所官,一圳免为庶人,卖者无还值。即规定凡从建武八年以来曾向所在地宫府提出自讼的奴婢,皆释放为庶人,不准追索奴婢身价等。这个政策在蜀中贯彻较好。从考古资料看,东汉初期,巴蜀地区的奴婢数一度比西汉晚期、王莽时期明显减少,但奴婢及其买卖仍广泛存在。这些措施无疑会获得人民的普遍支持。

流民丧失土地、兵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是造成东汉流民的主要因素。流民泛滥,少则影响税收、徭役、治安,大则酝酿暴动、起义,威胁整个社会。王莽时期,战火四起,大批流民涌入巴蜀。东汉政权建立后,中原,关中等地豪族兼并较巴蜀发展为快,大批失去土地的流民又涌入巴蜀。与此同时,一些少数民族,或主动内属,或被掳入为奴婢。故巴蜀的流民较外地更多。东汉政府曾采取一些措施,使流民定居。如明帝即位时就颁诏天下:流民无名数欲自占者赐爵一级。自占即定居。永平三年、十二年、十七年、十八年又多次规定流民欲定居者赐爵一级。永平元年、建初元年、元和元年,中原、关中等地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特别是牛疫流行,大批牲畜死亡,垦田减少,谷价昂贵、灾区贫穷者被迫流亡。与此同时,巴蜀地区却大获丰收,又吸引进了不少流民。元和元年,诏令各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田者,恣听之”,即允许贫穷无田者流动,同时又规定这些人所到的郡国,应赐给公田,借给粮种,贳与农具,五年免租,三年免交人头税,若无公田则应设法尽量雇以耕佣。这样,进入巴蜀的流民除一部分参加边地开发外,一部分则转变为豪族大姓的仆从耕佣、家丁部曲。流民的产生,与豪族兼并有关,流民向部曲的转化,加速了豪族兼并。这种恶性循环,在东汉早期,甚至整个东汉时期,从未停止。

光武帝刘秀本身是豪族。东汉政权,亦是依靠南阳、颖川、河北等地的豪强地主集团支持,才得以建立‘。其所谓“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绝大多数系豪强地主。东汉初期,为扩大赋税来,巩固中央集权,刘秀曾试图用“度田”措施限制豪族的发展。但此举立刻遭到了豪强地主的普遍反抗,同时也遭到各层官僚的消极抵制,朝廷也就不了了之。综观两汉政治、经济,西汉对豪族的基本态度是抑制,东汉则是放任。东汉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大体都有利于豪族地主的发展。

东汉早期,除短时间的个别地区外,巴蜀地区的各级统治者,基本上都以各层豪族地主及其子弟为骨干。如蜀郡守张堪,系南阳豪族子弟,年青时将先父遗产数百万钱让与侄子,因此闻名。蜀郡守第五伦,在西汉末年战乱时,率族人筑碉堡等坚守,铜马、赤眉义军前往攻打数十回,皆不能下。可见其抵抗能力之强,势力之大。蜀郡守陈宠,沛国豪族,世代为朝廷命官。蜀郡守廉范,战国赵将廉颇之后,祖父廉褒,西汉成、哀间为右将军,父廉丹,王莽时期为大司马庸部牧,家里田地财产极多,为杜陵豪族。南阳西鄂人王子稚,曾任蜀郡太守,家累千金,无子,死后由三女各出钱五百万筑墓并修墓楼等。仅这一笔费用便相当于当时个50个“中产”之家的总值。东汉制度,郡椽、县吏主要由当地人担任,这些人大体都是当地豪族子弟。乡里统治,则由豪族直接担任。这样便形成了以各层豪族为中心的豪族共同体。该共同体与政府虽也有许多矛盾,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首先富起来的人以官吏为多。史载永平年间,蜀地“人吏富贵,椽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牛怒马,以财货自达。”。八百万,相当于当时八十户中家之产

在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东汉早期,巴蜀地区豪族大姓的基本特征。属于东汉早期的考古资料,现已发现的较重要的有;旺苍洪江镇券顶砖墓、西昌的部分砖墓、金堂焦山、内江魏家冲、三台、荥经水井坎崖墓、新都马家山崖墓5、成都天回镇大湾砖墓。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文化面貌多承西汉遗风,墓葬规模较小,随葬陶俑类型少、数量少多系拱手而立的男女俑;体型小、表情呆滞。从陶俑看,这时家丁、部曲、奴仆内部分工不细,奴婢一般直接来于农家,未经过专业技艺训练阶段。这些表现了经济恢复之初,豪族大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失去土地的农民还不太多,―般豪富之家也还未达到奴仆成群。

二,三国蜀汉土著豪族主要特征

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巴蜀豪族空前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可分三大类:一般地主夕拥有数百亩土地,家产总值在四万至一百万之间。一般豪族,有土地一千亩以上,家产总值一百万至一千万之间,在一个县中属大族之一;中、大型豪族,有土地少则数千亩,多则上万亩,家产在一千万以上,为几个邻县或一郡中的大族望门。此试讨论二、三类的基本特征。

握大量钱财,兼并大量田地山林湖泽。其中以郡县官吏家庭较为突出。在地区分布上,以川西平原者最富,川东南、川北山地豪族经济力量稍次,但其掌握的部曲、家丁等武装实力,则可能大于了川西平原者。川西高原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统的部落制度仍占统治地位,土地私有观念不浓,甚至尚未兴起:富者家不足百金,谈不上豪族。

豪族庄园、或几个庄园共同体内,农林牧副渔及手工业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飞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西汉王褒,仅系当时资中的一般名门,但在《僮约》一文中要求奴仆要做的劳作,便有农作、水利、畜牧、打猎、打渔、木业如制船,商业则北到洛阳飞南达益州、西到武都经手各种买卖,手工业如白做刀矛飞园林业如种植桑树、果树,副业如织席、编绳等。迄至东汉中晚期,自给自足的体系更趋细密完善。巴蜀东汉豪族,往往“家有盐井”、酒坊、冶炼作坊等。

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掌握大量依附农民――徒附。当时一般以家、族、姓、宗为纽带,少则几十户,多则几百户、几千户聚族面居。豪族地主凭借经济力量,兼任族长;也有的族长靠宗族的力量,发展为豪族地主。大的活动,如械斗、服役、迁徙等,不仅宗族自身、即使社会、国家也多以“姓”、“族”为单位征调、摊派。如东汉末年,南郡枝江人董和西迁入蜀,便是“率宗族”而行。正因他有一支基本队伍,刘璋才先后委任他为牛@县长、江原县长、成都县令等。宗族中一般成员与族长的关系,外表上是同宗关系,实质上是依附关系,是徒附。他们租种族长的土地,也得给族长交租、服役。他们的政治态度、经济活动,甚至家庭生活,都必须取决于族长的态度,服从宗族的利益。同宗青壮年,为豪族的核心部曲。当时豪族纷纷在家族墓地前建立祠堂,用“上墓”、“祭祖”、“杀祭”等手段,来统帅大家;对外械斗动员、处理违犯“家规”、“族规”者,一般也在祠堂举行。汉末三国时期家族纽带的加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战乱频繁、官吏、匪贼祸多,迫使人们靠家族的集体力量来抵抗外侵、扩展势力。但仅仅依靠家族力量亦颇受限制,亦感不足。于是,大豪族征服小豪族,小豪族依附人豪族。故到东汉中、晚期至三国时期,大豪族可一呼百应,与地方政府、与起义军队相抗衡。在大家族的庄园内,除同宗外,还拥有大量外姓徒附。依附民与奴婢不同,它不是通过买卖或抢掳而来,通常是迫于生计,不得不依附。在法律上,依附民是自由的,可以选择豪族地主;但由于经济上、宗族上千丝万缕的关系,依附民实际上受着种种人身限制。所谓“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率妻子,为之服役”正是其形象写照。

拥有数量众多的奴婢,供其日常生活驱使。一般来说,西汉奴婢用于生产,东汉三国时期的奴婢多用于生活。汉末三国豪族通常不使用同宗奴婢。除部分边远地区豪族使用部分抢夺、掳掠来的奴婢外,绝大多数系买来,或抵债而来。如雒人折象,有奴婢八百人。一般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户。也有数量不等的奴婢。如成都犀浦簿书碑载当地农户普遍拥有5―7名奴婢。当时对奴婢可买卖、打骂,不能擅杀。时人以奴婢为重要的财富标志之一。嫁女多以奴婢为陪奁,分家须均分奴婢。象征奴婢身份的俑,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甚多,不仅陶俑数量增多,还出现成组的石俑,流行铜俑。其体型普遍加大,造型优美,写实,夸张、神韵谐合统一。陶俑种类新出现执镜女俑、提鞋女俑、执筛男俑、执刀俑、执刀挎盾俑、执盾俑、执棒俑、庖厨俑、说唱俑等,体型加大,表情丰富。这些资料表明: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巴蜀豪族势力有了较大发展,其院宅楼房普遍加大飞配套,男女仆从显著增多,仆人中已有较明确、较细的分工。很多男仆手握武器、木棒,不仅护卫主人、宅院,还催租逼粮,横行乡里;其中很多人可能从小便受专门的武术训练,相当多的仆从专职从事音乐午蹈、杂技等娱乐性活动,供主人赏乐,其中多数人受过专职训练。这些从事技艺性、或担任“内待”、“细活”的奴婢,主要来于“世袭”的奴婢家庭。大量直接来自于农村的奴婢,则主要干“粗活”。

三国时期,蜀地奴隶、奴婢,在文献也有一些反应。《周群传》说周群“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于楼上视天灾,才见一气,即白群,群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州牧刘璋,辟以为师友从事。”这里的奴隶可以观天象。《李严传》说: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这些奴隶显然不是生产性、苦役隶。《杨戏传》说:说诸葛亮尝自校簿书,杨J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又说李密上《陈情表》后,武帝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先主定益州后,以刘琰为固陵太守。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余,随丞相亮讽议而已。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这些都表明,在蜀汉时期,在豪族大姓家里,奴隶普遍存在,被广泛地使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墓葬中出土的各种俑的身份是吻合的。

最新小说: 光宗耀明 民国:王牌飞行员 大明江湖我可死亡回档 重生之我在剧组加点拍戏 从雇佣兵到战争之王 知否:我是皇太子 天上掉下个牛魔王 我的姑父是朱棣 洪荒:吾冥河,以杀证道! 华娱之女明星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