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蜀道难的,应该来这里看看。闷头走了半个小时,大部分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想法。</p>
所有人,包括小广,都是第一次深入通道。可惜了老赵,不然,有个曾经走过一段的人在旁边,好歹可以聊聊接下来的事情。虽然他在回忆文案中记录得很详细,但毕竟只是文字。</p>
对于老赵的探险回忆,科考队基本都读过,目的就是人人都有心理准备,读是觉得夸张,但此时还是觉得简直用词太温柔了。</p>
刚进入通道,十几分钟内人们不觉得累,也不觉得困难,更没有任何危险。通道四处漏洞,哪怕最好的一段,也是有缝隙透出光来,这使得通道内光线很好。良好的可视度,让科考队有种错觉,一直这样也不错,透气性好,遇到好多地点,透进来的光线成束的打在岩石壁上,让人觉得这恍若梦境。</p>
外面的空间气流稳定,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只在某个特定的高度开始,云层开始在狂风中变幻。而对于科考队来说,仅仅靠近这个高度,就感到了不一样的氛围。</p>
初始还有人裸眼凑着通道内小洞朝底下看,能瞧见底下的第一个站点,还有已经收缩了球形舰体的飞艇。但随着高度的增加,离得远还好,通道内的裂缝嗖嗖的风虽大,但还不至于吹的人不舒服。可是靠近裂缝或者小洞口,不带上风镜几乎睁不开眼,更不用说冲着洞口往下看了。仅仅几十米的距离,风速变化就如此之大,令人叹为观止。</p>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即将进入云层了,里面的风将是现在数倍大。所有人带好风镜,做好防护。”</p>
通道内不难攀爬,就像树立巨大的不规则柱体内部,突出的岩石,坑洼的表面,甚至有的地方大到可以坐下数人。从底下往上看,还能看到近处从外面射进山体的光,高远处则是显得星光点点,如同普通人的登天梯。</p>
这里除了深色的岩石壁,几乎没有任何水,也没有任何生物,即便在老赵的回忆记录中,他们走了很多天,也没有看到任何生物。</p>
科考队第一次出行,并没有想过一定要登顶,计划中是考察环境,沿途寻找可以建立站点的补给点。几乎所有的学者分析,都认为一定有某些地点,可以在雨季储存水。风不急的某处区域,有水就有可能有植物,然后也许有动物,就可以成为补给点。</p>
同时,仔细的考察环境后,就可以获得专业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后来者留下更好的路径。甚至,可以根据通道的地貌,开发出一款适合在通道内使用的交通工具,那将极大的方便后来者。</p>
“建议考虑堵上大小风口。”小广沿途时不时的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此时在本子上写上这句话。他觉得,如果把缝隙堵上,没有极速的气流干扰和腐蚀,即便沿途没有自然形成的水洼,也可以人工来凿,这样起码可以更方便的存贮水和食物。有了食物和水,就可以建立站点,继而开发使用小型的升空工具。哪怕在一些地点设置中继站,使用缆绳,架设索道,也能极大的节约时间,方便继续向上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