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江淮盐案
是夜,赵笙坐在房间内,单手支颐,看着烛火,若有所思。
他在想今天皇帝跟他说的事情。
“江淮的盐场竟然出事了……这可不会小啊。”
赵笙一手敲着桌子,咧嘴吸了口气。
朝廷命脉不多,盐铁两税就是其中之一。
盐这一项,江淮的盐场又占了大头。
大离王朝境内,有山盐、井盐和海盐。
江淮那边就是海盐,年产极大。
就好比去年,朝廷收上来的盐税共有七百万石,江淮就占了四百万,可见一斑。
其中利润之厚,足以让很多人铤而走险。
故而朝廷也有在各处盐场设置转运盐使司、盐法道还有巡盐御史。
往年虽说也有抓住好些贪污小吏,但也不算大事。
可现在发生的这桩案子,可就不一般了。
皇帝递给他看的奏折上都有明确写出,他看后又觉惊讶,又觉荒诞。
原来事情的起由是来自一伙边商,他们说自己手上的盐引不起作用了。
这所谓盐引,说来话长。
自大离创建以来,边疆动乱不断,故而太祖依山川险胜,设置九边,常年有士卒戍守。
可士兵也是人,他们要吃饭的。
若由朝廷去运送粮食,路途遥远,实在是无力承担。
这时候太祖想出了一个办法。
当时的商人走南闯北做生意,可往往来时有货,去时空置。
既然这样,不如就让商人帮朝廷向北边运粮,规定多少粮食换多少盐引。
待商人回来后,就可手持盐引去盐场换盐去卖,也算是官方的运输贩卖许可证。
这其中可大有利润可图。
反正每年的盐都那么多,就当作付给商人的运货钱。
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几百年过去了,拿盐引抵钱一事虽然也经历过几次变化,但也还流传下来。
到如今,能拿到朝廷盐引的商人无外乎几家,都家大业大,行业里称作内商。
也有偏僻地方的马队靠着辛劳送粮来获取盐引,又被称作边商。
奏折上写的边商,是一伙从北川运粮回来的马队。
他们拿着辛辛苦苦赚来的盐引,想去淮城盐城换盐,却被推脱拒绝了。
这可是他们一年到头少有的几次买卖,马队里所有人都指着这儿吃饭的。
他们百般求人,终于见到了那位盐使司。
没想到盐使司却跟他们说,近年江南大乱,盐场实在没盐了,先等等。
边商老大问要等多久?
盐使司竟然掰着手指头给他们算,说什么下一批要给谁、下下一批要给谁,说到最后,就说先等个四五年吧。
这还得了?边商的人立马就闹腾起来,结果被衙门过来的捕快暴打了一端。
那盐使司还趾高气扬说,任你去何处说,没盐就是没盐!
边商老大气不过,开始四处状告。
江南的官场同气连枝,哪肯为他出头。
但万幸的是,边商老大竟然遇到了江南府御史巡查淮城。
这位御史一看边商老大写的讼词,当即就觉得不对起来。
因为江淮各地的盐场,每年上贡的盐引都是有黄册记录的,炎京户部衙门那边,同样有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