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维鲁特拿着稿纸翻来覆去的看了看。</p>
倒不是维鲁特看入迷了,而是这稿子明显是没有完结。</p>
后面讲到小伙子发现了螺姑娘的秘密,听海螺姑娘说完缘由之后就戛然而止了。</p>
一旁的责编斯摩尔也在跟着看,见到这样忽然截断的文章忍不住补了一句。</p>
“至少应该有一句两个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才对吧。”</p>
然而并没有。</p>
故事就那么戛然而止了。</p>
这个童话故事是经过克莱特改编的,不但行文参考了贝恩人的文学习惯。</p>
而且对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改编。</p>
为了尽可能贴近象征物,把大田螺换成了白色的海螺,然后就是文章的节奏断在了海螺姑娘解释自己来历处。</p>
这是经过克莱特慎重考虑的。</p>
短篇不同于长篇,不需要解释太多,需要一定的留白,同时这也是个尝试。</p>
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丢失或者被改编,改编超过一定幅度以后,收获的灵性会大大减少。</p>
提前做出留白和改编的空间,只把主体打上印记,或许可以收获更多的灵性。</p>
主编维鲁特重新又看了一遍稿子,然后敲了敲烟斗。</p>
“谜底写在谜面上,答案我们早就知道了不是嘛。”</p>
说完把稿子传阅给了其他几个人。</p>
责编斯摩尔感叹道。</p>
“海螺姑娘在格林先生的笔下,那么的美好,珍珠一样的皮肤,宝石一样的双眼,美丽、勤劳又善良。”</p>
“但是却无法离开水,也无法远离她的螺壳。”泰伦斯补充道。</p>
再结合正在沸沸扬扬闹独立战争的克恩多夫,海螺姑娘在讽刺什么自然是不言而喻了。</p>
维鲁特和斯摩尔想到了一起,都认为《海螺姑娘》是在讽刺克恩多夫殖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