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后事。
李世民和李超他们都从屋里出来,到大厅就坐。杜家人开始给杜如晦擦洗身体,换衣服。
李世民神情有些憔悴,半夜出宫赶来杜府,为一个老臣送最后一程,这也只有李世民了。这份君臣情义,让所有在场之人都感动万分。
李超也不由感叹,皇帝确实就是这么一个比较有情有义之人。对于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十分有情。就如当年的侯君集,也是一心要保。
“文远,如晦走了,你来做侍中吧。”李世民突然道。
李超愕然,然后摇头。
“陛下,这不合适。”
程咬金他们这个时候才上来跟李世民见礼,李世民点头,“世事无常啊。”
杜如晦其实还挺年轻,此时不过五十几岁,却说走就走了。
杜楚客捧着一道表章过来。
“兄长早知道大限将至,早已经拟好了遗表。”
李世民接过,杜如晦的遗表里全是劝谏李世民的话语,对自己的家族子弟,都没有提及。李世民看了,忍不住再次落泪。
“朕要追封如晦为汝南郡王!”
死后追封为王,这在大唐也还是头一回。
杜如晦突然去世,让整个朝堂都为之哀痛。
李世民下诏,追封杜如晦为汝南王,辍朝七日。令杜如晦长子杜构继承杜如晦爵位,改封莱国公,赐封杜如晦次子杜荷为襄阳郡公,杜如晦的封地,全部由杜构承袭。
原本李世民已经选好了他去封禅时留京辅政的四位大臣,可现在还没公布,杜如晦就先去了。
御书房。
“如晦走了,朕如断了一臂。”
李世民神色很憔悴。
“诸卿,你们说由谁来接任侍中之职?”
人走了,可朝堂还得继续。
侍中之职,相当重要,这是朝廷三令公之一。按如今的制度,侍中之位仅次于中书令,还在尚书令之上。
之前尚书令已经空缺了四年,不能侍中再空缺。
“朕之意,由文远来接任侍中之职。”李世民把目光投向李超。
李超坐在那里也不说话,听了皇帝点名,起身摇头谢绝。
李世民说了三次,李超拒绝了三次。
“臣举荐高相接任侍中之职。”
高士廉老成持重,又是皇后的舅父,还是比较让皇帝放心的。
李世民想了想,觉得不太妥当。因为他已经准备让长孙无忌出任尚书令一职,总不能再让高士廉做侍中吧。
一个妻兄,一个妻舅,如果两人分任尚书令和侍中,这就不太适合了。
最后,长孙无忌拒绝出任尚书令,认为自己威望资历不足。于是最后高士廉出任尚书令,长孙无忌继续任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而马周出任了侍中一职。
这一决定,却是让满座的重臣们都惊讶无比。
连马周自己,都没有料到他会出任侍中。
他眼下的官职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右庶子。中书省次官调任门下省长官,这一步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马周的中书侍郎也只当了三年,此前他做了一年的尚书省右仆射兼户部尚书。
论资历,马周远不如长孙无忌。
可现在,却升的比马周快多了。
马周拒辞不受,李世民不接受。
于是几次之后,最后还是就此定下来。
房玄龄为中书令,马周接替杜如晦为侍中,而高士廉也终于出任了李超辞职后就此空缺了四年的尚书令一职。
李超还是没有出任实职,但有个太师衔,依然能够随时受诏出入宫廷禁中,与天子坐而论道,甚至参加御前会议,是个不是宰相的宰相。
“文远,朕这里也还有一个差事要交给你。明年正月,就是新科举的第二次会试了。上一次贞观六年的会试就是由你主持的,明年的第二科会试,朕依然点你为主考官。”
贞观六年举行了第一科改革后的科举会试,那一科李超亲自主考,录取了五百名进士,五万秀才,最后选出了五百进士,可谓是百里挑一。
时隔三年,明年就是贞观九年了,第二科就又要开始。
科举主考官只是一个临时差事,而且也是很荣耀的事情,李超倒也没拒绝,当即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