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了1948年年底,这一年世界经济依然不景气,这一年世界依然没有实现和平,这一年斯维尔德洛夫过得很受伤。
1948年对于斯维尔德洛夫了来说就是大溃败的一年,名义上他还是党内的领导核心,但实际上大家都不怎么卖他面子,某仙人那边是更有市场。
这种恶劣的局面让斯维尔德洛夫很是丧气,原本他准备抓住1948年这个最后的机会一举挽回劣势的,但谁想到劣势反而是越来越大,大得现在根本就没有办法挽回了。
“雅科夫同志,你不能就这么放弃啊!”雅戈达苦苦的劝道。
对于雅戈达来说,斯维尔德洛夫可是他全部的希望了。小斯当领导核心的这几年,他可是过得相当的滋润。各部门的头头脑脑多少都要给他面子,在外面只要他打出斯维尔德洛夫表弟的招牌更是无往不利。他一直盼望着斯维尔德洛夫能长久的这么干下去,毕竟他的表哥年纪还不大嘛!多干几年怎么了?
问题是现在看来这越来越像是奢望了,斯维尔德洛夫在政,治局的劣势是相当的大,这样的状态想要修改党章和宪法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一想到这儿,雅戈达就埋怨列宁,如果不是这个老头非要把65岁退休写入党章,何至于今天这么被动?
只能说雅戈达实在是太蠢,他也不想想,如果列宁不65岁就退休,现在轮得到斯维尔德洛夫上台吗?如果列宁晚退休两届,现在恐怕还是托洛茨基的天下,斯维尔德洛夫一样得靠边等待。
当然自私自利的人是从来不会这么想更不会这么看问题的,他们的眼睛里永远都只看得见自己的个人利益,至于大局?大局是什么?能吃吗?
雅戈达就是一个不注重大局的人,所以他想方设法的想要帮助斯维尔德洛夫继续留在权力的最高舞台上,在他看来想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解决掉斯维尔德洛夫最大的敌人李晓峰。
“我们必须解决掉安德烈彼得洛维奇!”雅戈达如是对他的党羽说道。
说起这位雅戈达的党羽,那也是什么样的奇葩都有,这么说吧,这帮人中间真正有能力的是极少数,大部分都是一些只会溜须拍马的人。倒不是说斯维尔德洛夫只能吸引这种人加盟,而是雅戈达只能引来这一类的家伙。跟斯维尔德洛夫相比,雅戈达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当然,也不是说雅戈达手下只有废物,有能力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说马林科夫。这个家伙是典型的野心家是搞权力斗争的一把好手。历史上就是通过迫害所谓的“托派”进入斯大林的眼睛才得以获得重用。
历史上有说法是马林科夫是斯大林指定的接班人,不过恐怕这不是真的。以晚年斯大林那个善变的脾气,恐怕不太可能指定一个什么鬼接班人。马林科夫不过是贝利亚一类的被斯大林临时拿出来用一用的背锅侠,恐怕按照斯大林的想法解决掉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之类的老走狗之后,贝利亚和马林科夫也就没有什么用了,可以一棍子敲死换新人了。
从后来的历史也能看到,在斯大林死后的联共布内斗中马林科夫也没有表现出多少高人一等的素质和手腕,最后只能黯然倒台。实话实说他充其量也就是克林姆林宫的电话机看守员,除了拍斯大林的马屁贯彻领袖的意志有行动力之外,其他各方面都很一般。
在这个时空中,因为投靠斯大林比较晚,自然没有因为斯大林的倒台受到太大的牵连。在斯大林倒台之后,他转而投靠了斯维尔德洛夫,不说官运亨通,至少还过得去,在上一届大会中很不容易的当选了中央委员,此时担任的职务是莫斯科副市长。
不过马林科夫倒是很善于钻营,他能够投靠斯维尔德洛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跟雅戈达搭上了线,靠着同雅戈达的良好关系,他才得以靠近斯维尔德洛夫,而他也是雅戈达最重要的心腹和狗头军师。雅戈达一旦有了什么难题一般都会征求他的意见。
而这一次雅戈达准备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自然的也找到了马林科夫征求意见。说起来马林科夫也被雅戈达的态度吓了一跳,所谓的解决安德烈彼得洛维奇自然就是所谓的政治刺杀。在苏联的地界搞政治刺杀,刺杀的对象还是下一任领导核心以及kgb的最高领导。反正第一时间马林科夫是觉得有点肝颤的。
不过马林科夫很好的隐藏了自己的情绪,他很淡定的望着雅戈达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缓缓问道:“雅科夫同志下决心了?”
这个问题马林科夫是必然要弄清楚的,如果不是斯维尔德洛夫下决心,而是雅戈达假传圣旨,那这个事儿的难度将成倍提高。有斯维尔德洛夫的默许很多方面都会方便不少,反之仅仅有个雅戈达是屁用都没有。
雅戈达当然不会告诉马林科夫他这是自作主张,斯维尔德洛夫虽然眷念权力,但是绝不会搞类似的歪门邪道,他是不会做跟斯大林一样的选择。但是雅戈达又知道,如果不打出斯维尔德洛夫这面大旗,他的那些狐朋狗友恐怕一瞬间就会被吓跑,毕竟某仙人的赫赫威名摆在那里,跟他玩这一套等同于作死。
所以雅戈达选择了忽悠,在他看来只要将自己这边的人都发动起来,等木已成舟斯维尔德洛夫也没有办法反对了,说白了他就是准备先斩后奏。
马林科夫一听这是斯维尔德洛夫的意思,立刻就变了一副脸色,连胜支持道:“只要雅科夫同志下定了决心,我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
雅戈达对马林科夫的态度十分满意,连声表扬了他一番之后,又道:“现在雅科夫同志希望你来制定一份全盘计划,争取尽快的除掉某人,以免夜长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