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郑芝龙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福建等地,对于北方的控制力度并不强。松江、杭州两港如今已经是越来越有名了,并且两港的建设必然导致整个大明海贸的繁荣,他们郑氏完全可以借着这股东风发展北方海上贸易,进而继续发展壮大!
以致后来朝廷战胜多铎与阿济格的消息传来,老奸巨猾的郑芝龙放下心来,开始主动的与皇室沟通了,非常自觉的同意了王维的所有条件。
通过沟通商讨,王维决定从东部沿海征集一万水军交由郑氏调教,但训练却是按照六艺学院的教学手法和救**的模式来的,陪练教官也是从参谋部抽调的,其中还有几位是王维打劫的欧洲海军的上尉少校。而王大官人最注重的精神训练也是不能少的,王维可不想花了大力气却为郑氏做嫁衣。
除此之外,王维与郑氏的合作是全方面的,王维在松江府和杭州给予了郑氏很优厚的待遇,投桃报李,郑氏同意与王维在上海合作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
在王维的五年规划中,海军的建立以及军舰的建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将来的北伐海军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早在去年后期王维就雄心勃勃的想要建船厂了,但是工匠和资料条件严重不足,再加上当时朝廷拮据,这个伟大构想便搁浅了。
如今的朝廷也有钱了,但却没实力造船,没实力造船不代表别人没有,这些年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相继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数十艘,算是实力比较雄厚的了,合作已是势在必行了。如果王维真的下定决心也不是建不了船厂,只是那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既然有现成的何必费死功夫呢!
也不是说朝廷工部不能造船,只是没办法造大船,当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一个脑子坏了的大臣给销毁了,再加上这些年的海禁,大明的造船业确实是萎缩了不少。
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明末的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郑和巨舰的建造技术渐渐失传,明朝中后期的战船极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仅为250至300吨。
而明初的船只却是比明末大多了,《明史??兵志》这样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阔,……其桅二道……”可见船势之宏伟。明朝出使的“封舟”亦为福船,规模可观,做工精良。如陈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长7.2丈,粗6.2丈;徐葆光监造的封舟,舵叶高2.55丈,宽7.9尺。正是在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出现了九桅十二帆、据说是“最大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的独步四海,冠绝东西的郑和宝船队。当然这是有些夸张的写法,古人记叙一般都会有一些夸张,但按《明史》和当时人的记载,郑和帅船最大的船5000料还是有的!《天工开物》对船桅数有言:“船每十丈,有两桅”。400料长约9丈,2000料长约18丈,5000料船长约26丈。所以5000料之郑和帅船,应该有四个以上主桅,2000料船可能有三桅。宝船应该是6000料,与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其船长约为70米,排水量约为2000吨,载重量约为其半1000吨。(一般来说,有1料=0.325吨的比例,不过并不是绝对准确。)
也就是说明朝的造船技术后退了上百年!
对此王大官人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一面积极的收集此类的资料,一面重金悬赏让船匠们积极的去创造了,王大官人相信我们华夏民族那强大的创造力的,以前能做到的现在也能做到!
朝廷与郑氏全面开始合作,这一次郑氏的代表仍是大木兄弟,只是他领了很大一班人来罢了,郑芝龙还要继续装病呢!
这次大木兄弟带来了一个让王维意想不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