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武侠修真 > 武侠.历史 > 天海萧寥聚日稀

天海萧寥聚日稀(2 / 2)

我之被成为家师的入室弟子是源于诗词,那还是86年时候,一时技痒,步了家师抄在别处黑板上的一首满庭芳,从此便得青眼相顾。被称为入室弟子的,除我之外,似乎还有4个,我却是最后的那一个。

“这孩子,古文和诗词都不是我教的,他本来就会。”家师常常这么说。

这话倒也没错,不过我很清楚,没有家师,我的诗词不会有今天的进境,甚至根本不会一直写到今天。

在我来非洲前的最后一周,我把《有所诗》寄给了他,那上面都署的网名,但我知道,家师一眼就能看出,哪几首是我的涂鸦。

家师近体出自名门,七律犹佳,词则相对逊色一些,我之学诗十年而后敢言会填词,大约也因为此罢;他作品据说甚多,只是不事收辑,十数年后,怕是要散失殆尽了的。

家师已是七十许人,精力却颇为旺盛,授课补习,终年不休。几个子女中颇有家资富厚者,劝其休息,总是碰壁:“我又不是没用之人,凭什么躺下不干?”

他唯一的小恙在肝脏,因此虽酒量颇豪,却不敢多饮,每次拜望,三五杯白酒辄止。只有两次例外。

第一次是93年,同历过苏北苦难的长子因为家庭琐事郁郁,竟盛年而患绝症,匆匆而逝,我闻讯赶去,向来注重仪容风度的家师竟满面涕泪,嚎啕不已,当日我陪他痛饮,直到他颓然沉醉,我也微醺方止。直到今日,他家中正堂,师兄的遗像灵位,仍如当日无异——师兄工诗词,以书法著称于金陵,儒雅温文,颇有古名士之风。

第二次则是95年春节,我和小师妹的变故倏忽发生在他眼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做媒的他一下子意兴萧索,对饮十余杯泸州老窖后,喃喃不止曰,今后再不保媒了。直到她远赴重洋前,师妹还几次去看过家师,但我和她却再也没有谋面。

十几年了,师父的厅堂里学生聚了散,散了聚,不断变幻着面孔;十几年了,当年天真烂漫的小师妹早已飘摇万里之外,为人妻,为人母,当年一团稚气的妹妹被他一手辅导进了大学,偶然碰上我,总要怅然念叨着“真想有时间再见见你师父那个有趣的老头儿”;十几年了,春节拜师的面孔年年新,年年换,只有我差不多总是在相同的时间,带着相同的礼物,叩开那扇日益陈旧的小门。只是人数由一个变成两个,又由两个变成一个,终于又变成了两个。

光阴荏苒,别说其他同学,就连号称五大弟子的我们,也是天各一方,越来越难得登门了,其中有春风得意的,也有郁郁不得志的,但家师提起我们几个,总是一脸的骄傲。前不久在贝宁参加使馆招集的会议,偶然得知某个师兄“又高升了”,不知家师得知,是否会多吃一口饭?

现在就连坚持最久的我,也渐渐地不能按时去拜年了,几万里的路途,就连鸿雁,怕也望洋兴叹罢?

家师当然不会怪我,但除夕置酒,独少一人,怕是总要唏嘘几声的。

时值重阳,芷萍倡议写纪念老人的文章,雍容见我为俗务所累,迟迟不动笔,颇是腹谤了几句。动身在即,突然有感,匆匆写下这一篇文字,片光碎羽,以托敬思而已。文成,意尚不尽,复得一律如下:

不梦当初眉眼低?堂前桂子又芳菲;

两千里外生和死,三十年间是与非。

感世吁寒灯下酒,伤怀泪满旧时衣;

牵连惟此他乡纸,天海萧寥聚日稀。

陶短房

癸未重阳书于西非贝宁国科托努市

最新小说: 民国之我能无限转职 飨食人间香火,我这竟是阴间 全世界都在等我破碎虚空 皇天无极经 霹雳之从佛愆开始 神洲侠峰 侠行水浒 穿成侯门继母,她日夜想抛夫弃子 战王他身娇体软 偷听小奶包心声后,全家炮灰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