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中国腾飞搞一个苏—33的仿制版也就罢了,结果却要弄个垂直起降战斗机,而且基本指标要比肩苏—33,所以中国腾飞相关研究通过学术刊物在业内一经公布便遭到业内的广泛质疑。
有人认为中国腾飞太好高骛远。
有人觉得中国腾飞有些飘了,以为自己艺高人胆大,结果必然被现实撞的头破血流。
有人则阴谋论揣测中国腾飞这是借机炒作,玩儿噱头,以便在其他领域赚差价。
也有人笃信中国腾飞就是在骗人。
……
总而言之没人相信中国腾飞能把这事儿办成的。
说实话,当时中国腾飞自己都没多少信心,毕竟垂直起降在战斗机的天然弊端就摆在那儿呢,而中国腾飞有没有相关的研制经验,事实上别说是中国腾飞了,就是整个国内都没有用类似的经验作参考。
唯一能给中国腾飞提供参考就只有收购过来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保留了雅克—38和雅克—141的部分技术资料。
可既便如此依旧无法满足中国腾飞的现实需求,毕竟苏联解体后很多子系统被一同割裂,导致航空产业链变得极不完整,再加上回过味来的俄国人开始在知识产权方面斤斤计较,导致以前很多轻易获得东西被老毛子掐住不放。
如此种种导致中国腾飞并不能在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只能另辟蹊径,从一个颠覆传统的路径下下功夫。
这也是没办法,毕竟国内不是美国,除了两栖攻击舰还有超级航母,可以随时获得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支援。
如果国内发展正规的航母倒也罢了,若是将欧洲的战略投送舰作为核心舰种怎么办?
难道指望类似“海鹞”这样航程和航速连反舰导弹都比不过的低水平作战飞机去保护日益繁忙的贸易线路和能源通道,去跟潜在敌人争夺海上制空权?
简直就是开玩笑。
所以就算是垂直起降战斗机,也必须具备不亚于固定翼作战飞机的性能和作战能力,只有这样,国内采用战略投送舰概念后方才能拥有不亚于轻型航母的作战能力。
只不过指标定下来容易,真要做出来却异常困难。
不说别的,中国腾飞为此设计了1589个机型,共计实施了678万小时的风洞试验,光风洞试验的等比例模型就做了524个,耗时10年的时间,这才在上万个设计方案中确定了类似飞翼气动布局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