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书友“猫咪大哥”、“神语者之王”月票。
而吴争太平府一行,说服了夏完淳,率建阳卫进驻了和州,随时可以西进,进攻安庆府,也就是说,阿济格所部,已经处于明军的三面包围之中,只是,三面的动作还没有正式开始,处于模糊阶段。
阿济格另外一个选择,那要轻松、轻易得多了,那就是向北,往徐州方向撤退,这是他保全麾下大军、保存实力最安逸的办法。
但,这也有一个弊端,甚至是阿济格最不愿意接受的弊端,因为徐州是多尔博的禁脔,多尔博会轻易答应,阿济格率十万大军进入徐州?鸠占鹊巢怎么办?来一场火拼?
回避火拼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清廷谕令阿济格所部,暂时受多尔博节制,这样一来,阿济格所部就可以在多尔博的调度下“无害通过”徐州,进入河南界,然后改道回京,或者就近驻囤,卫戍京畿。
可这方法,阿济格能同意吗?
阿济格轻易答应离开京城这个权力中心南下凤阳,图得就是原徐州八万驻军,如果真要暂时归于多尔博统辖,那万一刘备借兵,有借没还怎么办?
要知道,旧时的军队,认令不认人,将军调兵,凭得是两面虎符。
这与北伐军的军制完全不同,北伐军是认人不认令,人,指得就是吴争。
但这也不是狭义的家天下,因为军校的大讲堂墙壁上,刻着吴争为第一批军校生演讲时说的
一句话,“……你们的效忠对象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我就是你们最大利益的代表,如果有一天,我背弃了你们最大的利益,我允许你们,向我开枪……!”
所以,阿济格绝对不会答应,将军权拱手让于多尔博,那么,这就是一笔糊涂帐,需要长时间的使者来往奔波于顺天府、兖州和凤阳。
吴争定下此计谋,就是考虑到了清军三方之间的龌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吴争盯上了阿济格及他的军队,如同当日盯着多铎一般。
吴争先后令史坤、池二憨率小股部队暗中增援天长,就是积少成多,在不引起清廷注意的情况下,让天长成为打破僵局的一把尖刀。
而局势的演变,也几乎按吴争的设想进行,对凤阳的三面包围,已经成形。
可有三个变数,却是在吴争的意料之外,首先是阿济格突然派兵进攻天长,这使得天长原千人驻军几乎全军覆没。
其次是李过的优柔寡断、不思进取,让阿济格有了调动兵力进攻天长的余暇,如果李过一直进攻,牵制住阿济格,阿济格哪有闲心去扫荡天长“山贼”?
最后是海州的失守,吴争没料到,比福临还小的多尔博,竟会火中取栗,突然派大军进攻天长,在吴争的计划内,沈致远是兖州势力中除多尔博之外,权势实力最大的人,蒋全义与沈致远又有一段香火情,沈致远怎么也不会撕破颜面,去全图攻打海州。
只要沈致远不出动他的新军,那么,以蒋全义的能为和数千老兵,辅以海州坚固城墙,清军不派个几万人、打上一、二月,是绝对攻不下海州的。
有这一、二月的时间,一切都了答案,所以,吴争想到了海州可能面临敌军压力,但依旧没有重视起来,只派了钱翘恭率新组建的风雷营北上。
这三点意外,结果造成了局势的异变。
吴争不得不改变原有战略战术,将一场有限的报复战,直接升级为战术决战,简单地说,不是战略决战,而是以战促和,这个和,就是要逼迫清廷退让,改变禁运物资的政策。
这就是熊汝霖、张国维等人,一再劝阻吴争不要孤注一掷的真正原因。
但吴争坚持认为,强国军事,不能少了国家报复,特别是清军在海州屠城,这触犯了吴争心里的底线、逆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