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包吃,而且管饱,肯定是硬货。不过,粮食是由各个村儿出的,没人每月三十斤粗粮。但是,这一次县里大方了一次,村里只需要负担每月十斤即可。
村里报名相当踊跃,就连父亲都想去。
杨小三笑着道:“爸,你还是别添乱了,你做酒壶比那挣钱还轻巧。”
“那不是得吃咱们家儿粮食吗。”父亲虽然报名了,但是肯定是不会被录取的,还是略显遗憾。
去干体力活有啥好的,大冬天死冷死冷的,只能睡帐篷,还得自带被褥草垫子呢。
但是,这个时代人想法简单呀。能省家里粮食,又能挣钱,那不是比家里冒冬强多了吗,但凡稍微会过的肯定想去了。
父亲羡慕的道:“人家泉水乡现在都干上了。”
“修路的石灰、石屑都从他们镇山场出。”
“连离的近的家庭妇女都上班儿去了。”
“据说,这回县里不给钱,按照一毛一斤给玉黍。”
“这泉水乡要过个肥年了。”
缺粮食!
几乎家家户户都缺,甚至冬天很多家只吃两顿饭。
杨小三嘟囔道:“咱们家又不缺粮食,使劲吃。”
父亲笑而不语。
父亲的想法和母亲是一样的,家里有黄大仙儿庇佑,要不然哪儿有吃不完的粮食。
泉水乡需要壮劳力开石头或者打石头,并且可以按天结算,也欢迎周边的劳力过去做短工。
本来快过年了,大伙应该在家等过年的,结果各个队都准备组织了出外工的队去泉水乡开石头。但是,去的人都要自带粮食。
算算账,开石头十工分一天,也就是八分钱一天。但是,玉米按照一毛一斤发放。那么,按照一天一斤玉米的口粮算,不仅不挣钱,似乎还要赔点儿呢。所以,过去就相当于挣个口粮。
账是谭会计给大伙儿算的,他建议道:“去了可以干半个月,能带回来十二斤玉黍。”
“你过去,得带15斤玉黍。”
“也就相当于你半个月都吃了3斤玉黍。”
“家儿不忒缺粮食,其实可以不去,冷天和地的。”
但是,村儿里真的有很缺粮食的家儿,其中就包括谭会计的大哥谭福林,所以就由他带队去了俄十个人。
村里也不是不尽人意,提供了牛车帮忙拉东西。
杨小三肯定好奇了,要跟着一起去看看热闹。
泉水乡书记应该是被逼的吧。
修这条路也是当初商议的结果。因为很多物资要从左坞镇转运到润县,等夏天下雨了泥泞不堪,与其到时候麻烦了不如拿这个修路试试水。
所以,泉水乡书记沈保国急疯了。需要的石屑、石灰实在是太多了,加上山场又没啥存货,只能发动全民大会战了。
唉,工业落后的悲哀呀。
帐篷应该是县里支援的,否则泉水镇上哪儿弄这么多麻布帐篷。
好吧,这些麻布帐篷应该是我供应的吧,怎么看其中大部分都是临时用麻袋拼接的。因为袋子根本没拆,直接用整麻袋拼接的帐篷。
地上的雪早就清空了,还给铺了一层玉米秸秆,但是不知道晚上睡在里面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