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本朝元旦朝贺之仪,其制为三公上殿后,面向皇帝座位,赞礼之太常就高声唱喝皇帝为君兴,即皇帝起立对三公的礼贺表示敬谢之意。三公于是跪伏,然后皇帝坐下。皇帝册、授王、公爵、职时,王、公拜谢,皇帝也以起立作答礼。”
“汉制,丞相进见时,皇帝为其起立以示敬。皇帝在车上时,若路遇丞相求见,要下车以示礼敬。君臣处理政务之时,皇帝与三公等在朝堂之中共坐商议。这便是三公坐论之礼。召见个别大臣时也是如此。文帝召贾谊在宣室谈论,文帝听得着迷,不知不觉以膝行挪动,靠近贾谊所坐之席,贾谊也没什么特别的反映,这便是君臣坐而论道。”
“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军国大事则议之,常从容赐茶而退。这些,都是举止之礼。”
说到这里,蔡侯爷略微停了停,伸出手去,满饮了一大碗姜汤,这才徐徐徐徐讲下去了。
“本朝的皇帝礼敬大臣保留上古遗风最多的,是尊师敬老之礼。张禹,曾是成帝的授业师后任宰相。致仕家居后,成帝不时派人慰问。张禹病时,成帝前来看望,曾经亲拜禹床下。这一时期皇帝敬老的礼仪,主要就是三老五更之礼,所谓三老,是乡官之名。”
“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本朝初年,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所谓五更,乃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三老五更为本朝乡闾政治的代表人物,天子礼遇三老五更,显示的是皇帝尊重乡闾政治,维护宗法制度。这也是先秦遗风。”
“依照古礼,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不仅要跪拜,还亲自割牲、执酱、执爵。”
“举行此礼,皇帝要先到太学之辟雍礼殿等候,其御座设在东边之席,留西边上席之位以待三老五更。将三老、五更以安车接至后,皇帝于门屏亲迎、行礼。至台阶,皇帝以揖礼相让请他们登阶。殿中,三老被安排在最尊的西席,东面。五更在次尊之北席,南面。”
“皇帝在东席,西面,面向三老更行跪拜礼,以及以三老为师、聆听其讲授且亲自割牲、执酱、执爵侍奉三老。班固白虎通义解释说,此是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即以对父兄尊长之礼敬待他们。三老五更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皇帝反而西面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侑,随后皇帝北面立而访道。再拜受之。”
“再看称谓之礼,其规制为君前臣名。其一,臣下在皇帝面前自称,必须用其名。其二,在皇帝面前提到其他大臣,也须称其名。具有卑身份的臣子在有尊身份的皇帝之前,必须谦称其名以示尊敬。这,便是尊卑之礼。除此之外,尚有赞拜不名,诏书不名等种种礼遇。大司马封王之后,这才礼遇,照例是都会有的。”蔡侯爷朗声说道。
“所谓赞拜不名者,朝仪叩拜,赞礼官在皇帝面前不唱其名。所谓入朝不趋者,入朝上殿时,不像一般朝臣那样以快步趋行表示对皇帝的礼敬,可漫步而行。所谓剑履上殿者,一般官员要遵从上殿时去佩剑、脱履的尊君礼制,而有此特权者是着履、带剑上殿。”
说到这里,本朝的朝仪也讲得差不多了,蔡侯爷低下头去,再饮了一大碗茶,这才徐徐讲出了他心中的主张。“诸君,我们议朝仪,究竟议的是什么依老夫之见,主要是两点,其一,谓之正名。古人云名不正则不顺,不顺则事不成。此时此刻,正是孝怀皇帝世子刘熙正名之时其二,谓之尊尊。何谓尊尊便是天子礼敬三老五更,礼敬功高彪炳勋臣也大司马功高盖世,世间若无大司马,不知道天下会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讲到这里,蔡侯爷终于直抒胸臆了。“诸君,这便是我蔡邕起草的劝进书。聚天下人之意,上疏朝廷,恳请孝怀皇帝世子刘熙登基为帝,恳请大司马封温王。小女文姬,颍川荀家、颍川陈家、弘农杨家都已经具名其上。诸君之中,同意此疏的,可以依次列名其上上奏朝廷”
“我来”,“我来”,“我也来”。蔡邕的话音方落儿,文武百官就已经一拥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