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锋忍不住笑,其实也看过圆桌派,对于陈晓卿印象很深。尤其是舌尖前两部简直堪称神作,可惜第三部扑街,听说是因为他从央视跳槽?
“其实我也是可儿看美食的粉!”陈晓卿笑道:“说的很专业,真希望多一点你这样的自媒体。”
可儿赶紧客气几句,拿出菜单递给陈晓卿,谦虚道:“哪里哪里,希望有机会给前辈多多学习。”
“哎,太严肃了吧?”陈晓卿怕气氛尴尬,开玩笑道:“我没有那么神,全靠团队的力量,舌尖幕后不光是我们,还有很多幕后英雄。”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厨师高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美食家,比如蔡澜先生……”
“当时我们想考证鱼生出现在什么时候,它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就找到俞教授,她能回答我们这个问题。”
“想知道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的形成大概在什么时候,亩产大概是多少,找到北大的韩教授,能提供非常确切农业地理以及种植史的所有背景。”
“后来因为片中一段解说词,大概只有二十来字,俞老师给我们写了一封四千多字的回信《鱼脍的初步考证》,真的很感动。”
“还有各种科学顾问,某些对健康有明显危害的食物,肯定要筛选出来,尽量不放入节目,或者给观众有效的提示。”
“想要解释一个东西为什么好吃,假如很多人不知道羊肉为什么鲜嫩,我们就会告诉大家羊肉鲜嫩是因为它肥,但是一个长江流域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肥的羊肉怎么会细嫩呢?”
“羊肉脂肪含量是决定口感,脂肪含量从1%到7%,风味是递增的,在这个范围内,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口感就上一个层级,7%是一个临界点,再往上就会显得肥腻。”
“当时我们知道这些数据,在片子里就不会简单的说羊肉非常细嫩,而是说肥腴的脂肪下,肉质极为细嫩,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可能一万个观众里面,只有五个人知道具体含义,但把正确含义传递出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一番话聊下来,气氛很快轻松,毕竟都是吃货,加上蔡澜的介绍,有很多共同语言。
梅嫂送来几盘菜,指着一碗碗粥,招呼道:“这是梅家的招牌之一,鸳鸯鸡粥,必须尝尝。”
沈锋接过青花瓷碗,鸡粥如同太极图,一半汤白胜雪,一半绿比翡翠,相生相惜。
陈晓卿看着可儿,试探道:“味道如何?”
可儿喝一口,毫不怯场点评道:“所谓鸡粥,整碗没有一粒米。鸡肉熬最少一天一夜,烂成蓉状,再根据不同时令选择蔬菜,做成菜汁,调成太极图状。口感清淡,色香味俱全。”
“果然瞒不过你的舌头!”陈晓卿笑道:“梅先生登台演出之前,喜欢提前两个小时喝粥。临近演出不再吃饭,符合饱吹饿唱的标准。”
“袁枚《随园食单》也有鸡粥,肥母鸡用刀将胸脯肉去皮,细刮或刨刀刨,不可斩,斩就不腻了。”
“保留鸡肉的纤维不被破坏,然后与鸡的其他部分一起熬汤,加入细米粉、火腿末熬成粥。”
“久而久之养成三不三怕的饮食习惯:不喝酒,不吃内脏、不吃红烧肉之类太油腻东西。怕生痰,怕演出前后吃冷饮,怕热嗓子给哑了。”
“终其一生非常注意保护肺和嗓子,据说睡觉时也会含一片雪梨以养肺护嗓,吸肺火,第二天取出扔掉,丝毫不会马虎……”
沈锋看着一大一小两个吃货满脸兴奋的样子,算了,看来连捧哏都不用,自己还是闷头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