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高歌也是真的忙,每天都得跑三四个地方。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如今袁可立跟孙承宗态度坚决,朱友建也知道自己不能去跟两位老人硬顶,因为那样没用,这两位可都是那种刚直不阿的人,自己越是去跟他们顶,那得到的结果只能会是更加的适得其反。
可自己若是软语相商,并且陈述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以两位老人心系家国天下的胸怀,最后一定会答应,并且替自己兜住这件事情的。
可以说,朱友建这货完全就是摸到了两个人的命门,很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用的则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这种完全合乎情理跟逻辑的办法来让他们妥协。
“袁师、孙师,二位老师快快请起!”朱友建这会儿也不顾作为一个皇帝的面皮了。他当即亲自走到两个人身前,将两人搀扶起来,甚至这个臭不要脸的连“老师”都喊出来了。要知道,虽说他平时也会用“袁师、孙师”这样的称呼来叫两个人,但终归因为他们也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朱友建这么称呼倒也没太大问题。
可现在你这么一下正式地称呼人家两个为“老师”,你这到底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图谋?人家是你哥哥的老师,又不是你的。这种臭不要脸的行为,放在后世,就是很明显的拉关系套近乎啊!你这要是说自己没目的,谁会相信?
幸亏袁可立跟孙承宗也不是太过计较这些的人,看到皇帝下来主动搀扶自己,两个人就算是再无奈那也得给皇帝这个面子啊,于是他们也只能顺势站起身来。
只听朱友建拉住两人的手:“二位老师,虽然你们未曾教导过由检一天,由检也不曾真正拜你们二位为师。但你们乃是我皇兄的老师,皇兄与我手足情深,他又深受二位老师的教诲,因此朕在二位面前便是执弟子之礼,也是应当。”
说着,朱友建便在两人尚未反应过来之时,就直接朝他们微微拱手施礼。这样一来,不管袁可立和孙承宗愿不愿意,朱友建这个臭不要脸的货,就算是真正地成为了他们两个的学生。至于这其中朱友建到底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远的暂且不说,就拿近前的这次御驾亲征来说,只要朱友建不是瞎胡闹,他们两个就不好去反对,而且还得去帮这货给兜住。
“二位老师,还请先听朕把话说完。”朱友建继续先开口说道,止住了袁可立和孙承宗还没来得及张开的口。
“此时大明各处都不容易,眼看秋收在即,可河南却出了这么一档子事,而陕西那边至今还不安宁。东南沿海看似平静,可二位老师也知道,上个月浙江海溢,嘉兴、绍兴等地均已受灾,整个浙江被淹死的百姓也是数以万计。这种事情谁又敢保证今年不会再有?西南那边就更不用说了,奢崇明到现在都还是下落不明。要是再加上辽东那边旷日持久的战事,整个大明都不平静啊!”说到这里,朱友建声音都有些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这臭不要脸的货装出来的。
袁可立和孙承宗看到朱友建这样说,不禁也有些动容,两人又齐声道:“是臣等无能,让皇上心忧国事。”朱友建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他们又怎么可能没有看在眼里?可以说,自万历皇帝开始,他们已经经历了四位皇帝,前三位都是什么样,他们心中十分清楚。说真的,之前的三位帝王,在勤勉国事上,还真不能跟眼前这位天子相比。
要知道,当今天子也不过还是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孩子,可他已经用他那尚且仍有些稚嫩的肩膀,将整个大明的担子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别的不说,光是看皇上有多少次批阅奏折直到半夜,每月去后宫的次数屈指可数就能够知道,这是一位真正勤勉政事的皇帝。
多少年了,大明已经多少年没出过这样一位皇帝了?自打袁可立和孙承宗金榜题名做官开始,他们就从没有见过先前的几位帝王跟眼前的这个少年天子一样,真正把国家大事放在自己的心上的。
在他们两个看来,大明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候,能有这样一位帝王,国家幸甚,大明幸甚!一念至此,两个人的眼睛都不禁有些湿润了。
两个人神态上的变化,朱友建自然也看在了眼里,其实他心里也很明白,这是自己的感情攻势已经取得效果了。接下来自己就要趁热打铁,尽快让两个人在反应过来之前,就把自己御驾亲征的事情答应下来,否则必然是夜长梦多。于是朱友建又接着说道:
“二位老师,皇兄把挑起大明的这副担子交到了朕的肩膀上,朕也是夙兴夜寐,每日里殚精竭虑,唯恐自己做不好,将大明这二百六十年的江山给葬送了。可同样的,朕也不愿只做一个守成之君,朕也希望能做一个像太、成二祖一样的治世之君,人人敬仰。”这些话朱友建倒是确实出自真心,他心里想要做到的,可不仅仅是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那样的功绩,而是想要的更大,要把大明打造成一个“日不落帝国”!
“但朕也清楚:太、成二祖的功绩,绝非我等这些子孙可以随意企及的。太祖在马背上得来的天下,成祖更是五征漠北,打得蒙古人抱头鼠窜,不敢与我大明为敌。朕虽然也薄有微功,可与两位先祖相比,也实在不值一提。但话又说回来了,有谁天生就会打仗么?还不都是在后天学来的?如今朝堂之上,除去二位老师,还能有谁比朕更合适去带兵抵御林丹汗的?在朕看来,恐怕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