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二百九十三节 陕郡败退

第二百九十三节 陕郡败退(2 / 2)

几乎与李、卢奕等三人从容赴死同时,败军之将封常清率领残兵败将退到了陕郡。

到了陕郡一看,这里已是一片兵荒马乱,陕郡太守窦廷芝顾不得守土有责,已一竿子逃往了河东,躲了。领导以身作则,别人自然照猫画虎,整个城市开始了胜利大逃亡,不分当官的和老百姓,能跑的都跑了,没跑的要么是腿脚不好等死,要么是脑袋长包发傻。

封常清在陕郡防线下下一看,心里凉了半截,陕郡城防年久失修,城碟破败,护城河都几乎让淤泥填平了。

失去了城防工事,屡战屡败的唐军无法抗拒叛军锋利的马刀,再一次失败是毫无疑问的。

聪明人不会等死,封常清是聪明人的极品,他在一瞬间做出了决定,于是打算逃了。正在他收拾行装的时刻,高仙芝的军队到了。

多日不见,两兄弟在此等场合相见,酸甜苦辣咸什么的,“咕咚咕咚”冒泡,那种心情甭提了。

事已至此,没有功夫儿女情长了,捞干的说吧。封常清对高仙芝说道“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寇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郡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

实事求是的说,封常清已经从最初的轻视叛军的判断清醒过来,能够冷静的判断当前的形势,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确实是明智之举。

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心里想到,叛军实力强大,而自己手的杂牌军根本无力抗拒。更让他担心的是,如果一定要停留在这里,唐军实力不济,唯有退守孤城防御,叛军完全可以放弃攻城,直接从城下通过,迅速到达潼关。

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陕郡据守的意义失去了,长安也危在旦夕。

高仙芝迅速做出了决定,命令打开太原仓。

太原仓在陕州,为部重要的转运仓库,由江淮运来的租税,都存于此地,然后转运至关,到天宝年间,天下富庶,太原仓也聚集着大量粮食财物。高仙芝当时下令开仓,取出钱和绢布分给将士,其余放火烧掉,以免为叛军所用。

但是,高仙芝的决定遭到了边令诚的激烈反对,他认为,陕郡城墙尚在,只要军力部署得当,安禄山的叛军要在短时间拿下陕郡并非易事,因此,强调要军队留下作战。

边令诚冠冕堂皇,实际藏着个人的私心,他的老家在洛阳,父母兄弟都居住在洛阳城,因为家大业大,一时没有来得及撤出,现在生死未卜,他恨不得立刻击败叛军,一股气跑到洛阳,找到自己的父母兄弟。

封常清很看不边令诚不懂装懂的嘴脸,不客气的问道“监军大人,如果叛军以一部监视陕郡,其余人马越城而过,攻击潼关,那么我军将如何自处?”

封常清问到了点子,边令诚再糊涂也明白,这些军队坚守城池或许还有活路。如果真的发生了封常清说的事情,潼关必然危急,唯有回军救援。在城外野战,唐军根本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

不过,尽管边令诚同意高仙芝的决定,但他没有忘记唐玄宗李隆基关于固守陕郡的叮嘱,因此坚持唐军不能撤离,一定要在此地固守,阻击叛军。

封常清急了,情况无危急,边令诚这厮竟然如此混账,忍不住一股怒气,脱口骂道“边令诚,朝廷处在危机之,如果叛军攻破了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必然陷落,这个责任你负得了吗?”

边令诚平时在军养尊处优,虽然封常清为人高冷,但对他还是足够客气的,今天见了封常清发威,顿时感到一激灵,没有话说了。

不过,在这一刻,边令诚彻底恨了封常清。

高仙芝看到边令诚草鸡了,于是下令,全军撤离。

自古以来,最能考验将领指挥能力的军事行动是撤退,特别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

高仙芝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让军队保持队型,因此只好听之任之。

高仙芝的军队像是赶大集的农民,闹闹哄哄的向西撤退,5万多人的队伍,竟然绵延成数十里。

唐军正在撤退途,途被叛军安禄山部将崔乾佑追及。

叛军铁骑突出,官军一触即溃,漫山遍野的逃亡,“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

高仙芝输的一塌糊涂,甚至在函谷关旧址以西的长平仓都没有停留,只是放了一把火,将数十万斛军粮毁于一炬。

边令诚在亲兵的保护下突围成功,但刚刚搜刮来的值钱东西都丢了,因此,将怒气发在封常清的身,心里暗骂****的,等老子得着空儿再收拾你!那时候你知道,老子没了家巴事儿也是爷们!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