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0份问卷中,有80%以上的学生表现出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有26%的同学承认自己曾遭遇校园暴力,同学们说“太惨忍,简直丧心病狂”、“可怕,让人心惊胆颤,讨厌之极”、“学校是个传授知识,教学生怎么做人的地方,发生校园暴力,这是很不文明的事,它糟蹋了这个学习的天堂,我厌恶它!希望将来校园暴力远离学校。”
本报记者李彦箫石玉龙
相关链接
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
就校园暴力问卷调查的结果,记者采访了从事校园暴力研究课题的兰州医学院公共卫生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主任李嵘副教授。她对校园暴力的产生做了几点分析:从年龄的角度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独立感增强,依附感减少,经常会尝试一些冒险行为,却很少考虑到后果。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纵向疏远家长和老师,而横向发展加强,主要表现在爱做“大哥”、讲“义气”、易抱团,显示自己的能力,但因涉世浅,认识不足,往往走向暴力的歧途。
那么,要远离校园暴力,我们的教育还应做些什么呢?李主任告诉记者,学校的应试教育只注重文化课的升学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忽视。据她的调查,校园暴力的根源有多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对独生子女的生活技能教育没有,往往表现出愤怒或对孩子施暴。二是健康促进学校形同虚设。按照国家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部分,它会教给学生全面的生活技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好基础。但事实上,在兰州的中小学里,几乎就没有健康促进教学的内容,即使有,也只是由校医担任教学,而这些校医大都专业素质不够,造成该教学内容形同虚设。
本报记者李彦箫石玉龙摄影蒋生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