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测试完成,除配合日常发射,C国调集了一批通讯和监测资源,配合R国进行4.1米口径发射器的首次实际发射实验。
之前R国已经完成了假火箭及其加速壳的抛射实验,本轮上真火箭采用普通货运载荷,大熊们比较生猛,上来就要发46吨的载荷。
虽然火箭技术是几十年前的遗产,好在大熊这些年随然穷,也一直想方设法的维持着航天机构及相关生产能力的运转,获得C国的超算算力支援和部分技术支持后,电磁化很顺利。
结果不知道R国那边哪部分出了点问题,货舱入轨时,距离未来空间站足有五百公里。
如果不进行三到四次的修正机动,这个距离靠正常追逐,得一周左右。
毕竟是大熊,办事精度糙一点,大家都表示理解。
因为未来空间站有人员、飞船、各种机械臂辅助,对接算是本次发射最不重要的元素,现在已经可以做出结论,R国的电磁轨道发射器可以进入实用阶段。
R国的发射器都能用了,西中洲的那台呢?
抱歉,还在为选址争吵不休。
西中洲的共同体机制存在太多问题,尤其作为一个试图实现西中洲一体化的组织,里面却有不少成员都有否决权。
比如这一次,F国、G国都要建在自己家,双方妥协后决定建在西中洲的正中间,F国、G国和某中立国的交界点附近,本体设在F国,距离边境只有几公里,但别的国家眼馋啊,反对!
发射器被眼馋,因为这东西看起来只是个新型火箭发射装置,但对于怪兽时代经济大跨步倒退的西中洲,它却是个成长点。
火箭涉及商业机密的零部件生产,不可能从各国搬迁,但发射装置旁边肯定需要总装厂,而且因为电磁轨道发射器的发射频率优势,一个总装厂都不够,按C国那个搞法得十来个才够用!
按照每个总装厂配两百名工程师、二十名科学家、数百其它工种,加上发射控制中心也要近千人,这一个发射基地就有大几千常驻高端人才,如果把家属迁移到附近,直接能形成一个两万人的城市。
C国的屁民就奇怪了,两万人那不该叫小镇吗?
人西中洲自有区情在此,别说两万人,五千人都能叫城市。
由发射器相关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组成的城市,因为有巨大的顶级人才比例,也会很自然的吸引到一批金融理财、保险业、奢侈品等服务业及人员入住。
而随各国载荷进入发射场的临时团队,或许也需要商业酒店。这部分人虽然不常住,但火箭载荷的特殊性决定,一个团队至少要在发射中心滞留一个月,长的可能半年都不止,发射中心满负荷时或许又是几千人。
能够预期只要基建配套能跟上,这样一个航天新城的税收或许都能顶一个三十至五十万人口的老城。
假设有一部分不涉密的零部件要改为就近生产,这个新城甚至能在短短的几年里变成一个超过十万常住人口的“中型”城市。
经济衰退,还要增加对抗怪兽的支出,这种环境下,谁不眼馋这样一定能成为增长点的动力源。
结果就是始终吵吵不出结果。
此时R国的火箭实体试射上了新闻,给了西中洲各国当头一棒。
西中洲和R国是几百年的老对头了,人家都发射了,咱们还在吵架。
不用官员们自己反省,大量本地媒体直接开喷。
舆论一上来效率就快了,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定好位置,还是之前F国和G国商量的点。说到底这两位才是西中洲出钱的老大,不然其中不少废物早都破产清算了。
到了施工招标,又出现问题。
因为跟着A国的步子,对C国进行了数十年的妖魔化,客观的说还是挺成功,所以西中洲的各地官方,很忌讳照顾C国的生意,招标得偏向自己人。
众所周知,C国借着巨大的工业体量很轻松的获得基建狂魔称号,因为规模效应,造东西又快又便宜,又由于基建在各学科中属于上限比较低的门类,质量也没有因此落下。
而用他们西中洲自己人,这种业务恐怕几年都难接到一单,各公司心照不宣的往死里黑,报价是C国建筑公司的四倍。
一方面西中洲人力确实比较贵,有殖民老爷们全世界搜刮财富后奢华生活留下来的散漫传统,工作效率也不行,综合起来得花几倍的人力成本才能完成等量工作。
另一方面,发射器本体里面最贵的超导体线圈,得设计之后从C国订购,别人用C币报价和用EU币报价,给出的数字差不多,成本却翻着跟头上涨。
把这些东西一算,老板再想多赚点,就是这个价。
西中洲想要借着怪兽危机重新增强自身的实体产业,因此哪怕被恶心到,还是把工程交给了本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