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诸事,吏部掌天下文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诸事,若是大改,兹事体大,朕决定暂时放一放,等四部五寺改革完成,时机合适的时候再论。”
杨一清原本仿佛是如临大敌,甚至已经打算好和皇帝磨嘴皮子了,然后皇帝突然说不改?
这个不改并没有让杨一清如释重负,反倒是让他心神一紧。
因为皇帝说了,不是不改,而是时候未到,那么什么时候算是时机成熟?
谁也琢磨不透皇帝的心思,但是杨一清不详的预感却已越发的强烈。
他的预感是对的,对于朱厚炜来说,改革吏部还好说,但是户部要是改革就必然会牵扯到土地乃至隐户,现在锦衣卫盘查天下土地以及隐户还没有完成,所以他只能先忍着。
而且朱厚炜也知道步子确实不能跨的太大,跨的太大扯裂了淡可就不好玩了……
现在改了四部五寺,等于是给朝堂一个接受和应变的时间,以后要是对户部动手也更能被接受,当然有了充分准备的朝臣或许也会想出对应之策,这一点暂时不在朱厚炜的考虑范围之内。
至于留下吏部,是为了陪衬还有牵扯,牵扯内阁!
吏部尚书又称之为天官,权力之重,比起内阁首辅都不让三分,所以大明才有天官不入阁的传统,要是内阁首辅再兼任或掌控了吏部,那么其权力就不输宰相多少,没准权臣就会诞生,这很显然是帝王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在朱厚炜暂时不动内阁的情况下,选择留下吏部,还是很有必要的。
朱厚炜的大刀一顿乱舞,京城九大衙门中的工、刑、礼、兵四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没了,除了吏部和户部外便只剩下一个通政司……
大九卿成了重灾区,小九卿没了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和鸿泸寺卿,还剩下詹事府詹事、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尚宝司卿和苑马寺卿……
大小九卿十八位,瞬间没了十位……
“朕改革官制之初衷是要将大明民政、财政、军政彻底分开以及实现司法独立,地方官府之父母官只需治理好民政即可,至于地方上如何改制……”
“陛下,恕臣直言,陛下如此大改官制是否合适暂且不论,在老臣看来,京城各衙官员不少,改设、新设之衙门官员应该够安置,不足之处亦可从翰林院乃至国子监调用低级官员,但是地方上增设这么多的官衙……”
“杨爱卿无需担心。”朱厚炜笑道:“大明人多,读书人也不少,有功名的秀才也不在少数,地方官府治政,说实话,官员最终靠的还是胥吏,秀才不能当官,难道当吏也不行,先让各地秀才充斥各衙门当吏员,顺便积累治政经验。”
“老臣明白。”杨一清缓了一口气,他最担心的事没有发生。
当初皇帝说过,治政靠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懂经济的去税司等等跟财政相关的部门任职,懂匠作的去管匠人……
这样的人才哪里多?
皇帝的手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