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重情,尤为重视亲情。此事令他左右为难。"</p>
一旦葬制有违祖制,牵扯到"嫡庶有别"的宗法制根本。对整个大明将是巨大的灾难。皇家都如此行事,"定国公"们会越来越多。那可真是礼崩乐坏啊!</p>
可以想象百官的反对声会多么严重。</p>
后宫的消息轻易出不了乾清门。但最近内阁隐隐约约听说太皇太后百年之后想与英宗合葬的消息。都明白是宫里故意来探大家口风。</p>
阁臣的态度很一致。</p>
礼教上的规矩不可破。一但开了先例,后世子孙必会有样学样。</p>
比如一场靖难,彻底改变太祖定下的宗室制度。靖难百年之后,太子想要改变把宗室当猪养的祖制。哪怕中间出了那位、安化郡王、宁王,太子也不改本意。对此,在位的各位只能说声"佩服"。可太子这般人物,老朱家百年来也只出了一位,未来百年未必还能有。</p>
但同时,性格坚毅之人,必然有极为固执的一面。</p>
"刘公可是有什么想法?"蔡震问。</p>
"太子爷不小了,该把选妃提上议程。多选几位德才兼备、能相夫教子的女子。万一将来太子固执地想做什么事,希望后宫能多吹吹耳旁风。"刘健无奈地道。</p>
能让一朝首辅把规劝朱厚照的重任交给后宫女子,只能说朱厚照的固执深入人心。百官已经放弃说服朱厚照的所有途径。现在还能依靠弘治帝,将来呢?</p>
太祖马皇后、太宗徐皇后、仁宗张皇后都在规劝皇帝上起了巨大的正面作用。刘健也希望未来的太子妃能有此三位皇后的本事。</p>
几人围在一起认真讨论了一番。又把五府六部的堂官聚在一起开了内部小会。明白太子也有怕的时候,众人脸上不约而同笑了。笑容在刘大夏干瘪的脸上尤其明显。</p>
保国公适时地提议:"一般小家碧玉怕是压不住太子。太祖马皇后、太宗徐皇后、仁宗张皇后出身勋贵,能文能武。给太子选妃,可以适当的放宽要求。想必外戚为虎作伥之事是不会发生在太子当政期间。"</p>
在刘健提出建议之前,保国公早已想过太子妃人选的问题。如果能从勋贵们选一贵女最好不过。此次裁军,真的把勋贵打击坏了。看似成国公去国资部当左司长保住颜面,实则表明了今后无能的勋贵不再享有执掌武职的特权。谁家敢保证子孙后代都有才能!</p>
"高品级官员之女也可。太子必然喜欢家世好有学识、眼界高。毕竟太子身边不留无用之人。"谢迁紧随其后。</p>
嫡后给家族带去的尊荣相当吸引人。</p>
礼部尚书张升泼了一盆冷水:"只怕敢当太子岳父之人少之又少。"</p>
在场的除了代表各自背后利益的保国公、谢迁,谁会对当太子岳父有兴趣?如果保国公、谢迁有适龄的女儿、孙女,他们也必定不敢提这话。</p>
太子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亲近之人的要求最高。从李东阳到程敏政,还有现在的少詹事**,哪个不是倒霉蛋!得用的宦官黄献、段聪之类,都是谨小慎微之人。</p>
上一个有可能成为太子岳父的达延汗已经成为史书上的名字。</p>
张升已经能预感到今明两年之内礼部官员的悲惨遭遇。太皇太后身后事、太子选妃,光这两样就能让礼部人仰马翻。还有悬而未决的安南、叶尔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