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想着,方首相便将此事置于脑后,继续处理面前已经堆积如山的地方奏本。
乾清宫内,万历帝今天心情不错,常年缠身的腹疾近日有所缓和,那些个自命道德的廷臣也没有来叨烦自己,身着黑色圆领龙袍,万历皇帝随手翻看着今日的京城密报,上面多是一些朝臣秘闻,民间奏事,还有关于民生物价一些的信息,全由东厂下辖的锦衣卫收集而来,目的在于开阔视听,虽然说万历帝怠政数十年,但是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掌握治下子民的信息,仍然是万历皇帝的日常工作,对抗朝臣而不视事是一回事,而关注统治下的臣民又是一回事,不然他这个无为而治的皇帝也做不安稳。
另一边,身着青衣布袍的小太监抱来了今日的京城与地方奏本,需要皇帝御笔批红。
其实在明朝后期大部分的奏疏都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示,后由皇帝过目即可。
但是自从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的陈矩过世后,万历皇帝就一直让这个位置空着,没有进行补充,所以大部分奏折都是由万历皇帝自己批示,随手拿起几个奏章,第一个是浙江巡抚刘一昆上奏,称报称巡按去职后一直未做补充,导致境内讼诉,刑狱之事处理起来力有不逮,另外通判,推官亦有缺额,请朝中及时增补,内阁的处理意见是由吏部进行勘察推举,月内回复。
万历帝放下奏本,提起御笔书道:“朕已知晓,着吏部处理。”而后面无表情地拿起另一本奏疏,辽东经略熊廷弼上书。
万历帝眉头轻挑,翻开奏本看了起来,半响,皱着的眉头轻轻舒展,放下奏本后,慢慢站起身来,有些肥硕的身体绕着乾清宫大殿踱步,一旁伺候的掌印太监李恩有些摸不准主子的心思,那个奏本他已经看过,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
“李大伴,熊廷弼这个奏本你看了吗?”万历帝突然开口问道。
“回禀陛下,奴才看过了,熊经略为报陛下之恩,深往抚顺勘察,确实忠勇体国,殚精竭虑而已。”李恩顿了一顿,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回到:“至于那李元,能一介布衣得熊经略青眼,必有其过人之处。”
听到李恩的回答,大明天子没有什么回应,只是看着大殿外面,有些沉默,汉白玉台阶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内宫广场,再往外就是外庭三大殿,然后再往外是整个北京城,都是他朱家的天下
“目前辽东局势堪忧,而此时熊卿突然推举一介布衣为官,是天下局势败坏,还是真的无人才可用,致使如此?”万历皇帝有些心悸,这几十年的内外相隔,与朝臣们关于国本之争的无休止对抗,是否真的有意义?
日光西斜,万历皇帝一时有些恍惚,这大明的天下,是否会因为朕的作为,遭受倾覆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