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饿。这是我下午五点左右在前院的半亩塘发现的,当时我在等人,身边两个同学在用馒头喂鱼。
如果不仔细看,半亩大的池塘,你连一条鱼也发现不了。可是,馒头扔到的地方总有一个鱼影,倏忽间消失,只留有一朵大水花向四处激荡。水花与附近的水花相撞,乱了人心。哦,对了,看到水花的时候我正好听到一声清响,像是在酝酿文章的时候乍现的灵光。清响消失后,文章写于水上,淋漓酣畅。点晴之笔往往写于文章的结尾,然而我认为文章结尾的文字只能算点睛之笔的形,正如一块馒头碎屑被投掷水中。文章的神在于隐没的鱼,文章的韵在于隐没的鱼吞没白色的馒头碎屑,再次隐没在水中。这样,文章境界全开,读者陶醉其中。
“鱼吃馍”原理就这样在我胡思乱想中诞生,不管你认可不认可,反正我是认可。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假象,真理在水中,虚伪是你随处可见的。比如,你在一心欣赏鱼吃馍,可是你并不知道鱼是否真的饿,兴许鱼吃馍“似与游者相乐”呢?再者,你身边的人,你并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在欣赏,兴许他们想吃鱼呢?这就是你身边的假象。如果你只看表象,那你永远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其内心神韵就更无法体会了。用于文章也是如此,“鱼吃馍”原理似乎更表现在说理上,这种“理”即是理趣,然而它可能带给人的感觉是无病呻吟。就像现在,写这篇文章似乎在无病呻吟,然而它更多的理趣在于体会,这也是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能表达的只是你看到的一小部分,剩余的一大部分需要你的思。
笔锋一转,现在作者很饿。我感觉我蹲坐在池塘旁时,别人在喂鱼,鱼在喂我。鱼要是让我吃了,就会满足我身体的需求;鱼要是被欣赏了,就会满足我精神的需求。我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存在呢?我的存在就是在假象面前充当真理,而我充当的真理要被当做假象处理。只有真理才能发现真理,然而证明自己又是难的,发现另一个自己难上加难。
鱼之饿源于作者之饿,作者之饿源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