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应龙也笑了:“既然陛下委以重托,我定当尽心竭力,是非纠葛,自有陛下明察。”这是罗应龙婉拒了李嵩的拉拢。
原来,就在前几日,马淳已经托人把关系找到罗应龙这里来了,两人虽非故旧,但多少都有些余地,而且罗应龙凭借多年监察的经验,很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件案子不同寻常的意味,所以他事实上不想有所偏袒,只是查清事实,免得惹祸上身,但李嵩的意思也已经很明确了,非得要拉罗应龙下水,这当然是违背罗氏初衷的。不过,这样的情况和局面,李嵩事前是有准备的。
李嵩见罗应龙这番态度,便也不再强勉,说了些其他话题,李嵩便起身拜别,罗应龙当然相送,临别时,李嵩突然无意间发问:“大人与王相不和?”李嵩问得直白。
罗应龙先是一愣,随即赶紧矢口否认:“王师傅领衔群臣,道德文章自是朝内一流,下官仰慕尚且不及,何来不和?”
李嵩笑笑:“没有不和就好,同朝为官,何必与上峰抵触,想来下次入阁,王师傅必定能允你。”
罗应龙嘴上说着附和之词,心下却是一惊,讨论入阁这样的大事,本是朝中的绝密,在场大臣是绝对不能外传的,可李嵩现在不但说了,而且说的已经非常透彻,这是罗应龙始料未及的,而李嵩把这样大的消息透露给他,显然不是冲着两人本就不多的交情,那冲着什么呢,不言自明了。
两人相互行礼拜别,内心却都是波涛翻涌。李嵩将王悟承阻止罗应龙入阁一事暗地透露给罗,这是犯了大忌的,而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一目了然的,这次裸的拉拢,如还是不能见效,则李嵩是竹篮打水。而罗应龙得知王悟承阻止自己入阁,这心中忿恨自是不待多提,更为要紧的是,李嵩这样的举动是明明白白的结援之举,如果自己不识抬举,很有可能本来的“结援”,就要变成“结怨”了,最终,罗应龙权衡再三,拿定了主意。
次日,三位御史受罗应龙之命,奉天子节仗,启程前往北军驻地查案,来回行程,前后探访,直至最终定案,呈上御览,其中又有颇多曲折,但总体而言,并无大事,故不费笔墨赘述。总之,一个月后,御史台向皇帝复命结案,所呈奏折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但用最末一句尽可归结起来:
“查马伯濂一案,虽事出有因,但实据凿凿,陛下圣恩洪德,谅可宽宥马氏不报之过,然此案始出,则马氏拥兵之弊已初见端倪,后为如何,非臣所能言,圣明烛照,望请终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