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先祖还特意在其《医养录闻》中用图绘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邪、毒、贼害相互间的不变、简变和易变的生化克合关系。尤其是在《医养录闻》中,有三幅兄弟俩一起过虎山的插图,最是生动形象。
图中,用兄弟俩比作“五脏六腑”,把兄弟俩失和喻为“有邪”,把老虎比作“毒”此毒为广义之说,指世间一切可乘邪(隙)而入致病因素。。首先,这第一幅描绘的是,兄弟俩齐心协力过虎山,虎伏不动(喻无邪)。而第二幅则是兄弟俩生隙失和,一路争吵,虎蹑其后,(喻有邪)。到了第三幅却是兄弟俩缠抱厮打,老虎扑而食之(喻贼害)。邪和毒的定义在后来的中医学中似和医养堂的解说有了很大的不同,包括对“三焦”的理解。李时深一直认为“三焦”是经络中具有将腑脏内外之讯息瞬间汇集、焦融、切换(三者合称为“焦切”)为脉息或将脉息焦切为“神元讯息”之枢。“三焦”相对于肉眼是无形的,所以直到这位老者仙逝也不认同“三焦”是对腑脏上、中、下部位的有形划分之说法。他曾赞叹西学研究方法,却不满西学只知有地不知有天的思路。他认为自然乃是天地一体,故任何学问都应有天地间可见或不见的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既要有形的,又要有无形的,不应只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黄帝内经》有“治未病”一说。未病,就是毋使脏腑生邪。“邪”即“隙也”,画中兄弟就是因生隙而为虎所害。所以,历代的李家郎中多会不时地对那些不知爱惜身体的人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您呀,再不注意,这‘缝儿’可就要长蛆啦!”此处的“缝”也就是隙(邪)。可见,要使之无隙(邪),调养好身子,最是关键。其实,调养好身子就是要调养好脏腑这里的脏腑作广义解,即身体的所有部位。
——作者注
。总之,脏腑和谐,便可令邪(隙)祛、毒伏,贼害不妄至。故医养堂认为,治病应以“调”和“养”为根本;且养胜于治。
正因如此,李家先祖便把治病的地方称之为“医养堂”。而久负盛名的医养堂就坐落在“湍湍河”南岸的“灸里镇”。
千百年来,医养堂的子孙一直为百姓提供着独到、精湛的医养服务;而当民族、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又都多能投身到治国救民的事业中。
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又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所谓:“人病须医养,国病亦须医养。”又谓,“善用兵者,奇谋无穷。”当恶毒、贪婪的日寇贼害我中华大地时,医养堂的子孙及亲友们便毅然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并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上医治国”与“上兵伐谋”这二句话的应有之意;也很好地演绎出了这部《上医上兵》的传奇故事。
不过,咱这“上医上兵”的故事还得从清朝末年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