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府互市萧条之景,传入京城之后,朝堂之上,便为此而纷争不休。
但显然,其纷争的重点,俨然已经不是在于宣府互市。
从最开始欲扳到周遇吉的这个李修心腹,再至后来,察觉李修的触手,蔓延至朝政后,不少朝臣们对于此等情形的警惕,乃至于为此而再起波澜。
毫无疑问,纷争蔓延至今,亦是早已脱离了固定的轨道。
其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了对李修彻底插手朝政的警惕。
只不过,这种警惕,在现如今,显得颇为无力,朝廷,也不在是一个声音,各抒己见之下,根本无法对李修造成丝毫的困扰。
甚至,李修始终都未下场丝毫,这些反对的声音,就要被打压排挤得差不多了。
事实证明,在权势的威压下,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文武之分,也并没有那么清楚,投机之人,亦是不在少数。
李修只是稍稍释放了些许善意,就有大把朝臣蜂涌而来,愿为门下犬。
事实上,就一个国家而言,这显然并非一个好现象,毕竟,严格而言,针对李修的朝臣们,虽抱有私心的较多,但也不乏忠贞之士,而现如今投靠而来的,投机取巧者,亦不在少数。
只不过现如今,较之大局而言,些许的牺牲与龌龊,亦是必须也必然的事情。
而这几日的朝堂,却是和以往颇为不一样。
在以往,李修有心涉足朝堂的情况下,每逢朝议,自然不曾缺席,因他的存在,有他的坐镇,这些投靠而来的朝臣们,还有被他掌握的勋贵们,亦是战斗力大涨在朝堂上出尽了威风。
而这几日,李修却再次不见了踪迹,朝臣们,倒也没有想太多,毕竟,那么一大摊子军务,没时间上朝,亦是正常。
只不过,除了朱由检,谁也不知道的是,在数天之前,借着京营的一次大规模演练之机,隶属于京营的三个骑兵团营,亦是趁此之机,在李修的亲自统领之下,浩浩荡荡的向宣府而去。
这个消息,并没有隐瞒太久,不过数天时间,源自沿途关卡传来的消息,便抵达了京城,而这,也是立马让整个朝堂为之沸腾。
对朝臣们而言,无疑是再一次感受到了一切皆超出他们掌控的无奈,数万兵马的调动,竟没有走漏一丝一毫的风声,甚至连他们这些朝臣,都得靠地方官员的汇报,才能知晓军情调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只不过,这一次,朱由检显然不准备给朝臣们太多反应的机会。
当天朝议,便将锦衣卫与周遇吉所汇报的一大票罪证甩出,将陕西之乱,蒙古叩边,互市萧条,一切的一切,皆是扣在了晋商这个群体之上。
只不过这些,显然不是朝臣们关注的重点。
尽管自李修崛起后,对于兵权的失控,是人尽皆知之事,有着那段时间京城戒严的血雨腥风,朝臣们显然对军队的调动,已是有了绝对的敏感性,尤其数万大军,近在卧榻之侧的调动,他们竟没收到一丝一毫的消息,这无疑有些可怕了。
当然,相比这些,李修的离京,以及率军离京,奔赴宣府要做什么,显然更让人浮想联翩。
只不过,这些,还只是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