骅幼慈见“目的”终于达到了,不由得暗自舒了一口气,心想好险,差点儿就绕进去出不来了,还好及时刹住了车!这时,方见她虔诚的合掌向依尊上师道:“弟子不才,适才所言皆是自个儿的胡乱推测,究竟什么才是佛之密意?怎样才是善修菩提心,以及悟空性的正见慧等真实教义,还请依尊上师为我等宣说!”
且说众人见骅幼慈总算把话语权绕回了上师身上,便都暗自松了一口气,心想这若是没有一点儿智慧和定力,哪个吃得消这种“无禅之禅”、“佛亦非佛”似是而非的论调?还好骅幼慈总算抗住了,便都竖起耳朵来,凝神倾听依尊上师的开示。
这时,只听依尊上师说道:“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有云:於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虽然心地善良,一心利他,但若是我们自己於真实佛法的教义尚未能知晓通达,又何谈利益众生呢?一心念佛固然虔诚,但如果连佛都不认识,又怎么念得到佛?愚痴的因只能得愚痴的果。就如同你不认识某人,怎么会想念这个人?即便你看过这个人也不一定明白和了解这个人。同样的道理,不认识三身佛的功德,口里虽然在念佛,心中想佛却无法与佛相应,如盲人行路终無坦途。佛、众生、心三无差别,乃是说缘起性空是一味,三无差别。但是,心不一定是佛,比如未成佛的心就不会是佛。但释迦牟尼佛的心是佛。所以心不一定是佛,也不一定不是佛。佛也不一定是心,如自性法身佛,是成佛的空性、成佛的灭谛、成佛的本性,是属于常法、无为法,所以不是‘心’,因为心是无常法、是有为法。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心是佛,但不是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是补达钆拉,即有生命者,而‘心’则不会是补搭嘎拉,故二者一定是相违的法。由此可知,说本性是菩提心,这也是不对的。释迦牟尼佛虽然是佛,但佛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因为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时诸佛——注意,是三时诸佛,而并非三世诸佛,因为佛不可能还会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因为佛早已解脱了轮回,任运自在,不可能还会有三世这样的说法。如贤劫千佛中,我们这个时代是第四佛释迦牟尼佛,故称为‘现在佛’。前面三个佛则是‘过去佛’,而贤劫第五佛——弥勒尊佛则是‘未来佛’,将于未来际示现住世广弘佛法。所以‘未来佛’一定是佛,是现在或过去已经成佛,未来际会示现住世的佛。而不是一般所说:众生都是‘未来佛’。还未成佛的每一个众生,未来肯定都会去成佛,只是时间先后快慢不同而已。但未来会成佛,并不是‘未来佛’。这其中的差别一定要了知,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所以,佛、众生、心三无差别,乃是说缘起有而自性空,法性一味,三无差别。心自性空,佛也自性空,众生亦是自性空,此三者皆无有‘自性’,即没有‘主宰’的意思,故说‘无差别’。而诸法都是同样的道理,佛说‘无一法可说,无一法可得’,意思是说一切诸法於无自性中宣说,故说‘无一法可说’,一切诸法有自性的法没有一个,故说‘无一法可得’。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二。虽然色不是空,空也不是色,但是诸法缘起有而自性空之‘法性’则是一味,无有差别!故说‘不二’。
一般又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念念相续、无念而念、忆佛念佛。此密意必须要了彻佛的法、报、化三身,才能真正忆佛念佛。了彻以后,如是称念佛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方能与佛之菩提心与空性智慧等,广大甚深的学处相应,进而积集福慧二资粮。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乃是指念念相续都在佛的功德中入住,须臾不离。佛三身的功德即为身功德、语功德及意功德。而不是说以为心中有佛就是佛,以为‘心’就是佛,更有甚者以为凡夫之本心本来是佛。十地菩萨於慈氏静虑——即持定中,刹那越过金刚喻定即成佛,如此十地菩萨的心都不是佛,更何况其他。若心本来是佛,本具清净圆满,应当不用修持即是佛,若还必须透过修持才能成佛,那么除非原本就不是佛,不然就是於修持成佛之后,尽未来际又要回头变成无明的凡夫,由此可知‘心本来是佛’这样的说法,根本就是矛盾且错谬的。
众生皆有佛性,但并不等于说众生皆本来是佛。众生皆有佛性,乃是说众生皆有成佛的善根,也就是快乐可以圆满的意思。所以佛性不一定是佛,但成佛的本性、已成佛的空性是佛。悟诸法缘起性空无自性之‘空性’成佛时,这个‘空性’是佛,是成佛的本性,是常法,而且是‘自性法身佛’。悟空性的智慧,即‘遍知一切’的那个‘知明’是属于有为法,乃是‘光明法身佛’。此二法身虽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但却如水融水,不可分别。所以,未成佛所悟的‘空性’就不会是佛,比如见道位以上的菩萨所现证的‘空性’就不会是佛。所以,我们要认识什么是佛,就必须要了彻什么是佛的法、报、化三身,了义来说,实际是四身,因为法身佛其实又可细分为刚才所说的‘自性法身佛’和‘光明法身佛’。如果概括来说,又可归纳为二身佛,即法身和幻身。所谓幻身则是指报、化二身。透彻了解佛的三身以后,方可知道,说‘众生皆有佛性,故众生本来是佛’这样的说法并非是正确的。那又有说‘佛是成佛的众生’。乃说非也。成佛的众生是佛,但佛不是成佛的众生。譬如法身佛就不是众生,因为不是补达钆拉,不是生者。佛与补达钆拉是四边法:一边,是佛也是补达钆拉,如释迦牟尼佛。二边,是佛不是补达钆拉,如法身佛,或者佛化来的石头等‘巧化身’,本质是佛,却不是‘生者’。三边,是补达钆拉不是佛的,比如未成佛的众生。但未成佛的众生就是未成佛的众生,而不可能说‘众生是未成佛的佛’,那到底是佛还是众生呢?可知,连基本的逻辑都弄错了。四边,不是佛不是补达钆拉的,如虚空具法。
刚才又有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就是契悟了本具的佛性,契悟了菩提心,而‘無住心’就是‘菩提心’。这也是不对的。《金刚经》所云:应無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無住心’,乃是指悟空性之‘现证慧’,是智慧不是方便。所以‘菩提心’是方便,而不是‘智慧’。譬如男人天生不是女人,女人亦天生不是男人。但是,因为男人具法无自性、女人具法也无自性,故说‘诸法缘起性空无自性’乃是法性一味,法性平等,无二无别。而并非是说男人也是女人,女人也是男人,善也是恶,恶也是善,色也是空,空也是色,众生也是佛,佛也是众生……如果这样的话,岂不是连‘因果’都错乱了吗?在这样的‘无明’中,又何以能够‘明心见性’呢?所以,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真正想要修学佛法,则必须寻求能够引导我们正确修学的具量善知识。释迦牟尼佛於诸经续中有云:道之根本善知识。即是说一切道的成就皆是依具量善知识而获得。不论是小乘的五道,或是大乘显教的五道,乃至密法,都必须依止善知识而来,若不了解佛的三身,道谛灭谛就不能成就。在密法,若不了解上师三宝的三身,就不能转化为依与依坛城,成就出世间的果。释迦牟尼佛、历代传承祖师,乃至三时诸佛都是一样,一切修持的扼要,必须透过具量善知识口中的‘教导与口诀’方能了彻,进而获得清净法续加持,自己再勤勉修持,方有圆满地道功德、成就佛果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