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简直是一种折磨!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所以有明一朝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迸发才思,才能出口恶气!
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历史上曾出过几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跟这些人相比现在的高考状元都可以被归为废物了!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如今王大官人一意孤行的放宽了限制,以至于此次殿试出现了很多美文!当然有实用的,也有只知道狂拍马屁的。
内阁和王维都比较注重那些实干派,而礼部官员和翰林院都比较青睐那些狂拍马屁的锦绣文章。两方为了名额一个个大眼对小眼,吵得不可开交,一个个引经据典的,说的头头是道,不过在场的人中只有王大官人听的头昏脑胀。王大官人虽然不会引经据典,但这厮也会胡搅蛮缠,扯东扯西的将礼部官员和翰林院绕的七荤八素的。最后一个个的嗓子都吵哑了,伸着大舌头跟癞皮狗似的。
最后两方妥协提名了几个即实用文辞也不错的文章,这些文章获得了两方的一致通过。此次恩科科举的最后排名是状元方以智,毕竟这厮有资历、有才华、又有经验做过两年官,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家伙是个忠君外加愤青,品质极佳,毕竟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到“两髁骨见”的地步,但他始终不肯投降,可以说让众人一直叹服,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可!
本来这家伙已经是官员了,但王维知道这家伙的才华,所以在他从北京逃回来后,并没有重新给他官职,而是让他从新科举。这也算是镀金吧,因为王大官人打算重用他,按照他以前的科举成绩是不可能给他太重要的位置的!
榜眼则是南京本地一士子丁寻欢,这厮虽然浮夸点,但毕竟是南京本地的,如今为了鼓舞民心,肯定也要在三甲中提名一个南京的。
而且这厮的文章中马屁拍的极佳!拍的王维和一帮子大臣都以为自己是圣人再世呢!于是乎这厮上三甲之榜了!
至于榜眼则被王维坚定的给了王夫之,王维对这家伙是越看越顺眼,再加上他的才华本就不错,又与自己同姓,肥水不流外人田那!
至于其他几个王维推荐的人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排名,让王维甚为满意。
当天放榜之后,整个南京沸腾了,一整天南京城里鞭炮声恭贺之声连绵不绝,此次恩科科举让民间大震,使得动荡不堪的局面有了明显的缓解。而王大官人也如愿以偿的使得朝廷中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他相信这批新血会给糜烂的南京朝廷增加些许活力的!